一、生理因素
1.睡眠环境改变:当睡眠环境出现噪音、强光、温度不适等情况时,会干扰睡眠的连续性与深度,进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导致多梦。例如,突然更换睡眠场所,人体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能引发多梦现象。
2.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倒时差等会打破正常的生物钟节律,使睡眠周期失调,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失衡,从而容易出现多梦状况。比如频繁值夜班的人群,因作息不规律,多梦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心理因素
1.情绪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如工作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紧张等,会使大脑皮层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入睡后,大脑仍有残留的紧张情绪,导致梦境频繁。像面临重大考试或工作项目的人群,多梦几率明显增加。
2.焦虑抑郁情绪: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会影响睡眠的正常调节机制。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睡眠过程中易产生噩梦或频繁做梦。例如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其中多梦是常见表现之一。
三、疾病因素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导致机体缺氧,进而干扰睡眠结构,使睡眠处于浅睡眠状态,容易引发多梦。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夜间多梦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
2.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兴奋神经系统,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多梦症状。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时,也可能因身体不适导致睡眠中多梦。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影响睡眠,引发多梦。例如部分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兴奋剂(如某些感冒药中的成分)等,可能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改变睡眠状态导致多梦。
五、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若白天过度兴奋、接触刺激性影视内容等,易在夜间大脑仍处于活跃状态时出现多梦。此外,睡前过度疲劳或紧张也可能引发儿童多梦。
2.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大幅变化,同时可能伴随身体不适(如腰酸、尿频等),加之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等心理因素,容易出现多梦情况。
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发生改变,深度睡眠减少,浅睡眠增多,且常伴有慢性疾病,这些因素均易导致老年人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