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发烧后出疹子的常见病因及对应疹子特点
(一)幼儿急疹
病因: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引起,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
疹子特点: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或稍后皮肤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压之褪色,很少融合,主要分布在颈部、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一般1-2天内皮疹全部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二)风疹
病因:由风疹病毒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疹子特点: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毫米,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
(三)麻疹
病因: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6个月至5岁儿童发病率高。
疹子特点:前驱期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Koplik斑(麻疹黏膜斑,为颊黏膜上可见直径0.5-1毫米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遗留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整个病程约10天。
(四)猩红热
病因: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多见于3-7岁儿童。
疹子特点:前驱期有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为明显,形成帕氏线(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呈紫红色线条)、口周苍白圈(面部潮红,口周皮肤苍白),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消退,1周后开始脱皮,重者可出现大片状脱皮。
二、发烧后出疹子的一般处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休息:让患者多休息,保持室内安静、舒适,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对于婴幼儿,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体力消耗。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可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要注意修剪患者指甲,防止搔抓皮肤引起感染。如果是麻疹患者,要注意保持眼、鼻、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
(二)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对于发热的情况,根据患者年龄等因素采取合适的体温管理。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要注意避免过度保暖,可采用适当减少衣物、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如果体温超过38.5℃(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儿童),但要遵循非药物干预优先的原则,可先尝试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适用于所有年龄,用32-34℃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等。
三、不同病因引起发烧后出疹子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幼儿急疹
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注意让患儿多喝水,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对于婴幼儿,要观察其精神状态等,若出现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二)风疹
患者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在饮食方面,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活动情况,避免剧烈活动导致病情加重。
(三)麻疹
患者要严格隔离,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要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光线柔和。饮食上要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羹、米粥等,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摄入。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加重等肺炎表现,或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要及时处理。
(四)猩红热
患者要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2次咽拭子培养阴性。发热期间要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软面条等。注意口腔卫生,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皮疹情况,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感染。
四、何时需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发烧后出疹子同时伴有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皮疹持续不消退或加重,如疹子融合成片且出现化脓等感染表现。
-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反复升高,超过3天仍未退热。
-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抽搐、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
-对于婴幼儿患者,出现上述异常情况更要尽快就医,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