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因素
(一)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当人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下肢血液回流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脚踝部位,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脚踝处,容易引起肿胀。例如,一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发生脚踝肿的概率相对较高。这种情况在适当休息、抬高下肢后,肿胀通常可以缓解。
对于儿童来说,若长时间玩耍、奔跑后也可能出现脚踝肿,这是因为儿童的血液循环调节功能相对较弱,长时间的活动会影响脚踝部位的血液回流。
(二)妊娠
女性在妊娠中晚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出现脚踝肿。一般在休息后可有所减轻,但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需要引起重视。在妊娠过程中,这是比较常见的生理现象,但也需要密切观察肿胀程度等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体循环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可导致脚踝肿,通常还会伴有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例如,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严重时可发展为右心衰竭,进而出现体循环淤血表现为脚踝肿。对于不同年龄的心力衰竭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儿童心力衰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有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表现。
心包炎:心包炎患者由于心包积液等原因,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功能,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也可能出现脚踝肿,同时可伴有胸痛、心悸等症状。
(二)肾脏疾病
肾炎:如肾小球肾炎,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脚踝肿,多伴有眼睑水肿、蛋白尿等表现。不同年龄的肾炎患者表现有差异,儿童肾炎可能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血尿等;成年人肾炎则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等。
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等,脚踝肿是常见症状之一,水肿往往从下肢开始逐渐蔓延。儿童是肾病综合征的高发人群之一,其病理类型等有自身特点。
(三)下肢血管病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阻碍血液回流,导致脚踝及下肢肿胀,一般单侧下肢肿胀较为明显,还可能伴有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长期卧床、术后、妊娠等人群风险较高。对于儿童,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创伤等原因引起。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静脉迂曲扩张,可出现脚踝肿,同时腿部可见蚯蚓状曲张静脉,久站后症状加重。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也易患。
(四)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踝关节,引起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除了脚踝肿外,还可能有其他关节的受累表现,如双手小关节的病变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可导致踝关节炎症反应,出现脚踝肿、疼痛,活动时加重。
(五)感染性疾病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可导致脚踝部位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皮肤有破损时更易感染。
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也可引起脚踝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时可伴有全身感染症状。
(六)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水钠潴留,可能出现脚踝肿,还伴有乏力、畏寒、皮肤干燥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