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一性红细胞

非均一性红细胞的相关阐述

一、非均一性红细胞的定义

非均一性红细胞是指形态、大小存在明显差异的红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其体积可大可小、形态多样,比如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球形、有的呈靶形等。

二、非均一性红细胞出现的相关疾病及机制

1.肾小球源性血尿相关疾病

-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可以对红细胞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病变后,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膜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导致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炎症反应,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使得红细胞在通过肾小球时发生变形,从而产生非均一性红细胞。在儿童中,急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若儿童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需考虑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可能,此时要进一步检查肾功能、尿常规等相关指标来明确病情。对于女性患者,若患有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也可能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因为自身免疫反应会攻击肾脏的肾小球结构,影响滤过功能。

-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高血压性肾损害也可能导致非均一性红细胞出现。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长期如此会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滤过膜受损,红细胞通过时发生形态改变,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若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要警惕肾脏受累情况,需要监测血压控制情况以及肾脏相关指标。

2.其他可能涉及的疾病

-肾结核也可能伴随非均一性红细胞出现。结核杆菌感染肾脏后,会引起肾脏组织的炎症、破坏等病理改变,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对于有结核接触史或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的人群,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时,要考虑肾结核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尿液结核杆菌检查等。

三、非均一性红细胞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1.检测方法

-通常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红细胞形态分析来检测非均一性红细胞。一般是取新鲜尿液,经过离心等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现代也有一些自动化的尿液分析设备可以辅助进行红细胞形态的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临床意义

-帮助鉴别血尿的来源。如果尿液中发现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提示血尿多来源于肾小球,常见于肾小球源性疾病;如果是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则多考虑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病变,像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疾病。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其临床意义的判断也有差异。在儿童中,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血尿更需要关注肾小球疾病的可能,因为儿童时期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预后影响较大。对于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出现非均一性红细胞时,要考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对肾脏影响的可能,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四、非均一性红细胞相关疾病的处理原则

1.肾小球肾炎的处理

-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2-3周,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恢复正常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同时,要控制感染,如有链球菌感染证据,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积极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等。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如依那普利等,但儿童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和禁忌,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对于女性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考虑到可能对妊娠的影响等情况。

2.高血压肾损害的处理

-首先要严格控制血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的高血压病,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老年患者,在控制血压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因为老年人的血管调节功能较差,过低的血压可能会影响肾脏等重要器官的灌注。

3.肾结核的处理

-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对于儿童肾结核患者,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儿童的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女性患者在治疗肾结核期间,要考虑到抗结核药物可能对月经等生殖系统的影响,以及在治疗期间的避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