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发抖发冷怎么回事

一、全身发抖发冷的原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肺炎、败血症等疾病。细菌在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身体为达到新的调定点,通过肌肉颤抖产热,从而出现全身发抖发冷症状。据统计,细菌感染引发发热寒战在感染性疾病中占比约30%-50%。

病毒感染:像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感染人体后,病毒的抗原成分可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同样会使体温调定点改变。例如流感,全身发抖发冷常是其早期症状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此类症状在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疟原虫感染导致疟疾,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熟后破裂,释放代谢产物,引起机体强烈免疫反应,出现周期性的寒战、高热。

2.非感染因素

体温调节中枢异常:脑部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使其对体温的调控失常。脑出血损伤下丘脑等体温调节关键部位时,可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引发全身发抖发冷。

内分泌与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可出现怕冷、发抖症状。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约3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冷症状。

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过多,若保暖措施不足,为维持体温,身体会通过寒颤产热,表现为全身发抖发冷。

心理因素:在极度紧张、恐惧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体温调节,导致发抖发冷。例如面临重大考试、危险场景时,部分人会出现此类现象。

二、应对全身发抖发冷的措施

1.一般处理

保暖:添加衣物、使用热水袋等,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若因环境寒冷导致,转移至温暖环境也非常重要。

补充能量和水分:适当饮用温热的糖水、淡盐水等,既补充因寒颤出汗丢失的水分,又能提供能量。

2.药物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解热镇痛作用,可缓解因发热等引起的全身发抖发冷症状。

布洛芬:同样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抗炎功效,有效减轻相关不适。

3.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

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需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病毒感染可使用相应抗病毒药物,如流感可使用奥司他韦等。

非感染性疾病:因脑部疾病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出血可能需手术等;甲状腺功能减退则需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状态。若发抖发冷伴随高热,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方法。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成人剂量药物,因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易引发不良反应。

2.老年人

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发抖发冷可能掩盖原发病症状或加重病情。保暖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因过热导致血压波动等问题。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等,应及时就医。

3.孕妇

孕期用药需谨慎,因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出现全身发抖发冷,优先采用物理方法缓解症状,如保暖、适当饮水。如需用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告知医生自己的孕周、既往病史等情况,以便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