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正常体温叫低体温。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左右(口测法),当体温低于35℃时,就属于低体温状态。
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环境因素: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比如在寒冷的户外停留过久,身体会不断散失热量,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热量,就容易出现低体温。例如在极寒天气中未采取足够保暖措施时,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能导致低体温,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基础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容易出现低体温。还有严重的感染性休克等情况,机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也可能引发低体温。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比如过量使用退热药物,会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过低。
低体温的危害
对一般人群的危害:轻度低体温可能会使人出现寒战、皮肤苍白、心跳呼吸减慢等表现,随着低体温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心律失常等严重情况,甚至危及生命。例如严重低体温时,心脏的电活动可能会紊乱,引发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出现低体温。低体温会影响儿童的代谢功能,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出现反应迟钝等情况。而且儿童在低体温时可能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体温及一般状况。
-老年人: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皮肤血管收缩功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会增加老年人患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因为低体温时机体免疫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并且老年人如果出现低体温后行动不便,还可能导致褥疮等问题。
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一般人群: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保暖,根据环境温度及时添加衣物,如穿戴厚的棉衣、羽绒服,佩戴帽子、手套等。同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干燥,因为潮湿会加快热量散失。
-特殊人群
-儿童: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儿童增减衣物,避免在寒冷天气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果儿童处于寒冷环境,应尽快转移到温暖的室内,并检查儿童的体温等情况。
-老年人:冬季要保持室内温暖,室内温度可维持在20℃-22℃左右。老年人的衣物要选择保暖性好的材质,并且要注意经常更换潮湿的衣物。
处理:当发现低体温时,首先要将患者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去除潮湿的衣物,给患者添加保暖的毛毯等。对于轻度低体温的患者,可以通过饮用温热的饮料来补充热量。如果低体温情况较严重,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等情况,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专业的复温治疗等处理,复温时要注意逐渐升温,避免快速复温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