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发育迟缓
婴儿期表现: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6-7个月能独坐,10个月左右开始爬行,1岁左右会独走。神经系统发育不好的婴儿可能在相应月龄未出现这些运动能力,比如3个月仍不能抬头,6个月还不能独坐等。不同性别婴儿在运动发育上虽有个体差异,但整体规律相似,若明显落后于同龄儿需警惕。对于有早产、窒息等高危病史的婴儿,更要密切关注运动发育情况,因为这类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好的风险相对更高。
幼儿及儿童期表现:大运动方面可能表现为跑步不稳、容易摔倒,平衡能力差,上下楼梯困难等;精细运动上可能出现握笔姿势异常,不会用剪刀等,比如5岁儿童仍不能用剪刀完成简单剪纸动作。生活方式上,如果孩子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机会,可能会掩盖部分运动发育问题,但长期缺乏运动也不利于神经系统发育,形成恶性循环。
语言发育迟缓
婴儿期表现:正常婴儿2个月左右会发出喉音,4个月能笑出声音,6个月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个月左右会说简单的单词。神经系统发育不好的婴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发出这些声音,比如6个月还不会笑出声音,12个月不会说简单单词等。女婴和男婴在语言发育上可能有细微差别,但整体进程相似,若明显落后需重视。有家族语言发育迟缓史的儿童,语言发育不好的风险增加,同时孕期母亲有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胎儿语言中枢发育,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
幼儿及儿童期表现:可能出现说话晚,词汇量少,不能表达复杂的意思,语句不完整等,比如3岁儿童只能说简单短句,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所处环境语言刺激不足,也可能影响语言发育,所以要为孩子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认知发育迟缓
婴儿期表现:正常婴儿2-3个月开始对鲜艳颜色的物体有反应,4-5个月能区分熟悉和陌生的人,7-8个月能寻找掉落的物体。神经系统发育不好的婴儿可能在这些方面表现异常,比如3个月对鲜艳颜色物体无明显反应,7-8个月不能寻找掉落物体等。不同性别婴儿在认知发展上差异不大,但有智力障碍家族史的婴儿,认知发育不好的风险较高。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影响胎儿认知发育。
幼儿及儿童期表现: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学习新事物慢等,比如5岁儿童不能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对故事内容理解困难。在生活中,若孩子长期处于单调的环境中,也会影响认知发育,应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认知刺激。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婴儿期可能出现穿衣时难以将手臂伸进袖子,换尿布时腿部不易分开等情况。对于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女婴和男婴在肌张力方面表现相似,但肌张力异常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存在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婴儿期可能出现头颈部软弱无力,不能竖直头部,俯卧位时不能抬头等。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肌张力减低的可能性较大,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运动发育等多方面功能,需要及时进行康复干预。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的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会在出生后3-6个月逐渐消失。神经系统发育不好的婴儿可能这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比如拥抱反射6个月后仍存在。不同胎龄的婴儿原始反射消失时间有差异,早产儿原始反射消失时间可能相对延迟,需要根据胎龄等情况综合判断。
病理反射出现:2岁以内正常婴儿可能出现一些暂时的病理反射,但如果2岁以后仍出现病理反射则属于异常,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不好。比如2岁儿童仍可引出巴宾斯基征阳性等,这可能是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