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导致新生儿嗓子呼噜呼噜
(一)喉软骨软化
1.发生机制:新生儿喉软骨尚未发育完全,会厌软骨软弱,在吸气时会厌软骨两侧边缘向内卷曲接触,或会厌软骨过度柔软,会使喉腔变窄,气流通过时产生呼噜声。这种情况在早产儿中更为常见,因为早产儿喉软骨发育相对更不成熟。
2.影响因素:与胎儿在母体内的营养状况有一定关系,如果孕期母亲钙摄入不足等情况,可能影响胎儿喉软骨的发育。一般随着宝宝生长发育,喉软骨会逐渐发育成熟,通常在18-24个月时可自行缓解。
(二)鼻腔分泌物积聚
1.发生机制:新生儿鼻腔相对狭窄,鼻黏膜血管丰富,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充血肿胀,从而分泌较多分泌物。当分泌物积聚在鼻腔内,呼吸时气流经过就可能产生类似呼噜的声音。比如环境温度变化时,新生儿鼻黏膜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容易引起分泌物增多。
2.影响因素:环境温度、湿度不适宜会加重鼻腔分泌物积聚情况。若环境干燥,会使鼻黏膜分泌物变得黏稠,更不易排出。
二、病理因素导致新生儿嗓子呼噜呼噜
(一)上呼吸道感染
1.发生机制: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炎症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同时咽喉部也可能有炎症反应,使咽喉部黏膜肿胀,气道变得狭窄,从而出现嗓子呼噜呼噜的声音。常见的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较为常见。
2.影响因素:接触患病人员是重要的感染途径,新生儿如果与患有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密切接触,就容易被感染。另外,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二)先天性呼吸道畸形
1.发生机制:如先天性喉蹼、先天性气管狭窄等。先天性喉蹼是指喉部先天性发育异常,有一层蹼状组织存在,会影响气道通畅,导致呼吸时出现异常声音;先天性气管狭窄则是气管管腔变窄,气流通过受阻,产生呼噜声。这类畸形多是在胚胎发育时期就形成的。
2.影响因素: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孕期接触某些致畸物质等。一般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如喉镜、气管镜等才能明确诊断。
(三)胃食管反流
1.发生机制:新生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当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时,会刺激咽喉部,引起咽喉部不适,导致呼吸时出现呼噜声。尤其是在新生儿平卧时,反流更容易发生。
2.影响因素:喂奶过多、喂奶后立即平卧等情况会加重胃食管反流。比如一次喂奶量过大,超过新生儿胃的容量,就容易引起反流。
三、应对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针对生理因素
1.喉软骨软化:平时要注意让新生儿保持正确的体位,睡觉时可适当调整为侧卧位,这样有助于缓解喉软骨软化引起的呼噜声。同时,保证新生儿营养均衡,尤其是保证钙等营养素的摄入,可促进喉软骨发育。
2.鼻腔分泌物积聚:可以使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清理新生儿鼻腔分泌物,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也可以通过提高环境湿度来缓解,如使用加湿器,使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有助于稀释鼻腔分泌物,使其更容易排出。
(二)针对病理因素的观察与就医建议
1.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如果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体温正常,可先通过加强护理,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新生儿饮水量等观察。但如果出现精神萎靡、体温异常升高(如体温超过38℃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对于怀疑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的新生儿,需要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畸形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部分先天性喉蹼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治疗。
3.胃食管反流:喂奶后要注意将新生儿竖抱,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反流发生。如果反流情况较严重,影响新生儿呼吸等,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理,如调整喂养方式等。
新生儿嗓子呼噜呼噜的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如果不能明确原因或情况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以确保新生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