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期冷敷
1.原理及操作:摔肿后24-48小时内,局部血管处于破裂出血阶段,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用毛巾包裹冰块,或者使用冰袋,敷在肿胀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隔1-2小时敷一次。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娇嫩,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冰块与皮肤的间隔,避免冻伤。成年人若皮肤敏感,也需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二、抬高患肢
1.原理及操作:将摔肿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腿部摔伤肿胀,可在床上垫几个枕头,使腿部高于心脏;手臂摔伤肿胀,可将手臂抬起用枕头垫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确保抬高姿势舒适且安全,避免滑落等情况;成年人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抬高体位,长期保持可能会有不适,可适当调整。
三、药物辅助(非药物优先原则下,若需用药仅提及名称)
1.外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一些具有消肿化瘀作用的外用药物,如云南白药气雾剂等。其主要通过局部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但儿童使用外用药物时要谨慎,避免误喷入眼、口等部位,且要在成人监护下使用。成年人使用时也要注意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四、后期热敷
1.原理及操作:摔肿48小时后,出血停止,此时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从而促进肿胀消退。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肿胀部位,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准,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敷3-4次。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成年人也要留意皮肤反应,若有不适及时停止。
五、适当活动
1.原理及操作:在肿胀部位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利于肿胀消退。但活动要适度,避免过度活动加重肿胀。儿童摔肿后活动需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强度;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例如腿部摔肿,初期可进行缓慢的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