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躁狂抑郁症的基本概念

躁狂抑郁症又称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表现;躁狂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家族中有双相障碍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增高。例如,若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患者,其发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10-30倍。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神经生物学通路等发挥作用,比如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异常相关。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5-羟色胺系统功能失调被认为与双相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抑郁发作时,5-羟色胺水平可能降低,而躁狂发作时可能升高。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也参与其中,其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情绪、认知等多种心理过程。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是双相障碍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改变之一。抑郁发作时,HPA轴过度激活,皮质醇分泌增加;躁狂发作时,皮质醇水平也可能出现异常波动。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像学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前额叶皮质、海马、杏仁核等区域。前额叶皮质在情绪调节、认知控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海马与记忆、情绪等功能相关,其体积减小等改变可能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记忆和情绪状态;杏仁核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其功能异常可能与双相障碍的情绪波动有关。

发病年龄与性别差异

发病年龄:双相障碍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多起病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儿童期也可能出现双相障碍,但相对较少见,且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其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较大。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双相障碍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较为接近,但在不同的发作阶段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在躁狂发作方面,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快速循环等情况;在抑郁发作方面,女性可能相对更常见一些,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活方式与双相障碍的关系

压力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双相障碍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工作压力过大、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如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等)的人群,其心理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双相障碍。慢性压力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系统,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

睡眠因素:睡眠障碍与双相障碍密切相关。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诱发双相障碍的发作,而双相障碍患者也常常伴有睡眠障碍。例如,抑郁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问题;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睡眠需求减少,但精力仍然充沛。良好的睡眠对于维持正常的情绪和心理功能至关重要,长期睡眠问题会打破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加双相障碍的发病风险。

物质滥用:酒精、毒品等物质的滥用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联。长期滥用物质可能影响大脑的神经生物学功能,破坏神经递质系统和神经回路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双相障碍。例如,酒精滥用可能干扰大脑的神经递质代谢,导致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增加双相障碍的发病几率。

病史相关影响

既往精神病史:若患者既往有其他精神障碍病史,如焦虑症等,其发生双相障碍的风险会增加。因为焦虑症和双相障碍在神经生物学基础、情绪调节机制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叠,既往的精神病理状态可能使大脑的神经功能处于更易失衡的状态,从而增加双相障碍的发病可能性。

躯体疾病病史:某些躯体疾病也可能与双相障碍相关。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躯体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的功能,进而导致情绪障碍,增加双相障碍的发病风险。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其心理负担加重,也可能通过心理社会因素诱发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