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性阴道病
1.发病机制:正常阴道内乳酸杆菌占优势,当阴道内生态平衡被打破,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引起感染。多见于性活跃期女性,与频繁性交、多个性伴侣等有关。
2.症状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稀薄状,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3.相关研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胺试验阳性,线索细胞检查可见线索细胞。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1.发病机制:主要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当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升高时易发病,常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者。
2.症状表现:外阴瘙痒明显,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持续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往往加重,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3.相关研究:实验室检查可见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
(三)滴虫性阴道炎
1.发病机制: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经性交直接传播或间接传播(如公共浴池、浴盆、马桶等),多见于性活跃期女性。
2.症状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感、性交痛等,部分患者阴道黏膜有充血、红肿,可见散在出血点。
3.相关研究:阴道分泌物悬滴法可找到活动的滴虫。
二、非感染因素
(一)外阴局部皮肤病变
1.外阴湿疹
-发病机制: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外阴皮肤炎症反应,如过敏体质、局部潮湿、摩擦等。
-症状表现:外阴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结痂等,病情易反复发作。
-相关研究: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
2.外阴硬化性苔藓
-发病机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性激素缺乏等有关。
-症状表现:外阴皮肤变白、变薄、失去弹性,出现皲裂,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伴有性交困难等。
-相关研究: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萎缩变薄,上皮脚变钝或消失,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等。
(二)不良卫生习惯
1.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清洗外阴,或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液等清洗外阴,可导致外阴局部皮肤受到刺激,引起瘙痒。例如,有些女性习惯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会使外阴局部处于潮湿、不透气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等,引发瘙痒。
2.穿着不透气的内裤:长期穿着紧身、化纤材质的内裤,会使外阴局部通风不良,湿度增加,容易导致细菌、真菌等滋生,引起外阴瘙痒。
(三)全身性疾病
1.糖尿病
-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升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从而容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出现外阴瘙痒症状。
-症状表现:除了外阴瘙痒外,还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且外阴瘙痒往往较为顽固,不易缓解。
-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黄疸
-发病机制:当血液中胆红素升高时,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黄疸患者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症状。
-症状表现:除外阴瘙痒外,还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表现。
-相关研究:有研究指出,黄疸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机制与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部分患者会累及外阴出现瘙痒。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过敏
1.发病机制:使用某些药物后,如外用避孕药、避孕套等,可能引起外阴过敏反应,导致外阴瘙痒。
2.症状表现:外阴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瘙痒剧烈,有明确的用药史。
3.相关研究:药物过敏引起的外阴瘙痒,停药后若不进行抗过敏治疗,症状往往不易缓解。
(二)心理因素
1.发病机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瘙痒的感知,导致外阴瘙痒症状出现或加重,尤其在一些性格内向、压力大的女性中较为常见。
2.症状表现:外阴瘙痒可随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波动,在情绪紧张、焦虑时瘙痒可能加重,而在心情放松时有所缓解,但往往难以完全消除。
3.相关研究:心理因素相关的外阴瘙痒,通过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