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性质
乳腺囊肿:是乳腺常见的良性病变,通常是由于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汁积聚或液体潴留形成的囊性结构。可分为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等。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增殖且不受控制的疾病,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囊肿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可触及乳房内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好,一般无明显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在月经前有乳房胀痛感,月经后可缓解。例如单纯囊肿多见于中年女性,肿块大小不一,较小的囊肿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囊肿可导致乳房局部隆起。积乳囊肿常见于哺乳期女性,多有哺乳期乳腺导管堵塞病史,肿块通常有乳汁潴留的相关表现。
-年龄与性别倾向: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以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不过哺乳期女性发生积乳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乳腺癌
-症状表现:早期乳腺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常通过体检或筛查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活动度差的肿块。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水肿);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凹陷、乳晕湿疹样改变等。
-年龄与性别倾向: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年轻女性发病也有增多趋势,男性乳腺癌相对少见,但也需引起重视。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乳腺超声
-乳腺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囊肿周围组织回声正常。例如单纯囊肿超声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结构,内部透声好。积乳囊肿超声表现为乳腺内有边界清楚的液性暗区,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
-乳腺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伴有微钙化灶,纵横比大于1(肿块纵径大于横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阻力指数增高。
乳腺X线摄影(钼靶)
-乳腺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的肿块影,周围组织无明显异常改变。
-乳腺癌:典型表现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肿块密度高于周围乳腺组织,可见细小密集的微钙化灶,有时可见异常血管影等。
四、病理学检查区别
乳腺囊肿:通过穿刺抽吸或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可见囊壁由单层扁平上皮或立方上皮覆盖,囊内为清亮或淡黄色液体,周围乳腺组织无肿瘤细胞浸润。
乳腺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等,如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不同病理类型,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五、治疗原则不同
乳腺囊肿
-观察随访:对于较小、无症状的单纯囊肿,可定期复查乳腺超声,观察囊肿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囊肿无明显变化,可继续观察。
-穿刺抽吸:对于较大的囊肿或有症状的囊肿,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吸,抽出囊液后可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复发,需要再次穿刺或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少数情况下,如囊肿怀疑有恶变可能或穿刺抽吸后复发频繁等,可考虑手术切除囊肿。
乳腺癌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根治术等。
-综合治疗:术后通常需要根据病理分期、免疫组化结果等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对于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使用靶向治疗药物。
六、预后情况迥异
乳腺囊肿:一般预后良好,通过规范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很少发生恶变,对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乳腺癌: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早期乳腺癌经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即使经过治疗,也存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也在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