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和炙黄芪均为常用的中药材,它们在功效、作用和应用方面有一些区别。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炙黄芪,是黄芪的炮制加工品,其性温,味甘,归肺、脾经。炙黄芪的功效与黄芪相似,但在补气升阳方面的作用更强。适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血虚痿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黄芪和炙黄芪可单独使用,也可配伍其他中药使用。例如,黄芪与白术、防风配伍,可增强补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表虚自汗;黄芪与当归配伍,可气血双补,适用于治疗气血两虚;黄芪与附子、桂枝配伍,可温阳利水,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等。
需要注意的是,黄芪和炙黄芪均为补气药,药性偏温,易于助火敛邪,因此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使用。此外,黄芪和炙黄芪的用量应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为9~30克。
总之,黄芪和炙黄芪在功效、作用和应用方面有一些区别,在使用时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