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是怎么回事呢?

一、黑便定义

黑便指大便颜色呈黑色、柏油样,这通常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作用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大便颜色改变。

二、黑便原因

1.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较为常见。溃疡损伤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下血管,导致出血,血液进入肠道形成黑便。约50%6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20%30%的胃溃疡患者可能出现黑便症状。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病变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可引起大量出血,出现黑便,且常伴有呕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可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炎症和出血,进而出现黑便。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导致黑便。

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时,体内毒素蓄积,可影响胃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引起黏膜糜烂、出血,出现黑便。

3.其他原因

饮食因素:食用大量动物血、肝脏,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可使大便颜色变黑,但这种黑便外观通常无光泽,且在停止相关饮食或用药后,大便颜色可恢复正常。

三、黑便检查项目

1.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少量血液,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若结果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

2.胃镜检查:对于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导致黑便的患者,胃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它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诊断准确率较高。

3.肠镜检查:当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原因时,需考虑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能,肠镜检查可观察结肠和直肠的病变。

4.血常规:通过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血液系统异常,对判断黑便原因有一定帮助。若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失血导致的贫血。

5.凝血功能检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诊断因凝血障碍引起的黑便。

四、黑便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黑便的量和次数,评估出血情况。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止血,常用于消化性溃疡等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能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血量大、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根据情况选择胃大部切除术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

五、黑便预防措施

1.健康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应避免食用粗糙、过硬的食物,以免损伤胃黏膜。

2.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长期服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出现黑便,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仔细观察孩子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腹痛、哭闹、精神萎靡等。在检查过程中,要配合医生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以便顺利完成检查。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黑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也可能与所患慢性疾病及用药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病情。同时,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出现黑便,应及时就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孕妇:孕妇出现黑便,首先要排除饮食和药物因素。若怀疑是病理性原因,应及时就医,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检查方法和药物,如需进行胃镜等侵入性检查,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谨慎决定。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紧张情绪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