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间运动
清晨空腹状态下,人体糖原储备相对有限,此时进行运动更易促使身体调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参与供能。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晨起后未进食就进行适度运动,脂肪氧化率会有所提高。但需注意,体质较弱者或血糖偏低人群过早空腹运动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这类人群可先少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如半根香蕉)后再开展运动,且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低强度的快走、瑜伽等为主。
二、下午或傍晚运动
(一)生理优势明显时段
16~19时人体体温处于一天中的高峰值,肌肉的黏滞性最低,弹性和伸展性最佳,此阶段进行运动时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好,能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同时,该时段胰岛素敏感性相对较高,运动过程中葡萄糖能更高效地被利用,有利于增强运动减肥的效果,适合开展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或力量训练,通过提升运动强度来促进脂肪的分解与消耗。
三、晚间运动
若选择晚间进行运动,建议在睡前1~2小时开展,可选择慢跑、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形式。这类运动能帮助身体放松,缓解日间的疲劳,但需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导致神经兴奋,影响入睡。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更要谨慎安排晚间运动时间,若运动后出现入睡困难,可适当调整运动时间或降低运动强度。
四、特殊人群运动时段注意事项
(一)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的运动时间可结合日常作息合理安排,避免过度影响学习和休息。一般建议在放学后1~2小时内进行运动,运动形式可选择跳绳、球类运动等,既能保证运动效果,又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
(二)孕妇
孕妇需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选择运动时段,总体原则是避免劳累,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可选择在下午较为舒适的时段进行适量的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维持体重稳定及身体机能,但要避免在气温过高或过低、环境过于嘈杂的时段运动。
(三)心血管疾病患者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晨间运动时需留意气温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应待气温较为稳定后再进行运动,且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运动强度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可选择下午相对平稳的时段进行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