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虚和阳虚的区别

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区别

一、症状表现差异

肾阴虚: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常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房事不节等因素诱发。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脚心及心胸感到发热),潮热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醒来汗止),咽干颧红,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等。从年龄角度看,青少年若长期沉迷电子产品、学习压力大易致肾阴虚;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阴液自身亏虚,加之慢性疾病耗伤等也易出现肾阴虚表现。女性在经期、孕期、产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调养不当也易出现肾阴虚情况。

肾阳虚:常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病体弱之人。多由年老体衰、久病伤肾、房劳过度等引起。主要症状有腰膝酸软冷痛,畏寒怕冷,四肢发凉(尤以手足为甚),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等。年龄较大人群,阳气渐衰,易出现肾阳虚;体质虚弱者,阳气不足,抵御外寒能力差,易患肾阳虚;男性过度纵欲也易损伤肾阳。女性在产后若保暖不当、过度劳累,也可能引发肾阳虚。

二、舌象脉象不同

肾阴虚:舌象可见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多为细数,即脉搏跳动频率较快,且脉搏感觉较细。

肾阳虚:舌象表现为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多为沉迟无力,脉搏跳动缓慢,且按之力量较弱。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别

肾阴虚:主要是体内阴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亢,虚热内生。常见病因除了上述的熬夜、劳累、房劳过度外,长期食用辛辣燥热之品,如过多食用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也会耗伤阴液,引发肾阴虚。

肾阳虚:是机体阳气不足,阳虚则寒,温煦功能减弱。病因包括年老肾亏,随着年龄增长,肾阳自然衰退;久居寒冷潮湿环境,寒邪侵袭人体,损伤肾阳;过度劳累,耗伤阳气等。

四、治疗原则差异

肾阴虚: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进行调理。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对于青少年肾阴虚患者,在药物调理的同时,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中老年肾阴虚者,要注意定期体检,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避免病情进一步损伤阴液。女性肾阴虚者在特殊生理阶段,要注重调养,经期避免受寒、过度劳累,孕期、产期要合理进补,避免阴血过度耗伤。

肾阳虚: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常用金匮肾气丸等方剂。金匮肾气丸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适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症。中老年肾阳虚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腰部、足部的保暖,可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耗伤阳气;体质虚弱的肾阳虚患者,在季节变化时,要及时增添衣物,预防外感寒邪加重阳虚;女性肾阳虚者,在冬季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