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有多少种

乙类传染病的种类

目前,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共有28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

各病种简介及相关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发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咳嗽、胸闷等呼吸道症状,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人群普遍易感。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易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等,不同型别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所不同,如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病毒性肝炎可引起肝脏炎症,急性肝炎患者经及时治疗多可康复,慢性肝炎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多见于儿童,可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目前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发病率已大幅降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患者多有禽类接触史,病情进展快,可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发病率较高,典型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可合并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肾损害等,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发病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主要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被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患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重症登革热可危及生命,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在流行地区应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可通过接触病畜、病畜产品及吸入芽孢等途径感染,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皮肤炭疽较为常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及周围组织肿胀等,肺炭疽等病情凶险。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或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应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应早期发现、规范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经消化道传播,临床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为特征,儿童和青壮年有一定易感性,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可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等,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应早期隔离治疗。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未经治疗的患者病程可达2-3个月。

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为主要特征,可引起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儿童易感性较高,接种白喉疫苗可有效预防。

新生儿破伤风:由破伤风梭菌引起,多因接生时脐带消毒不严所致,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病死率较高,应做好新生儿接生的消毒工作。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为特征,儿童多见。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食用病畜的肉、奶等感染,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不同职业人群如牧民、兽医等易感性相对较高。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炎,女性可出现宫颈炎、尿道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附睾炎、盆腔炎等并发症,各年龄均可发病。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病程分为一期、二期、三期,不同期表现不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类似感冒,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肺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引起,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急性期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等,慢性期可出现肝脾肿大等,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等,在流行区应避免接触疫水。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经按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可伴有贫血和脾肿大等,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在疟疾流行地区应做好防蚊和预防服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