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的上报

一、乙类传染病的定义及常见类型

乙类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管理的传染病,常见的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

二、乙类传染病的上报主体及时限

1.上报主体: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责任疫情报告人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

2.上报时限: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三、上报流程

1.首诊医生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例: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例后,应详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卡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主要症状及体征、诊断时间、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等基本信息。

2.信息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确保报告信息准确、及时。对于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至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为进行网络直报。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信息后,会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包括病例诊断是否正确、报告信息是否完整等。若发现问题会及时与责任报告单位或报告人沟通核实。

四、不同人群上报相关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乙类传染病时,由于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病情,医护人员作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上报时需更加仔细询问家长相关病史、发病过程等信息,确保报告内容完整准确。在采集儿童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时,要准确填写儿童的年龄(精确到周岁或月龄)等信息,以便后续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比如针对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基础健康状况等可能影响疾病传播和防控措施的实施,都需要在上报信息中有所体现,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2.老年人:老年人患乙类传染病时,责任报告人在上报时要关注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等情况,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传染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在填写报告卡时,需明确记录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状况,因为这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防控和治疗相关措施等都非常重要。例如老年人若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传染病上报及后续防控中都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传染病的影响。

3.特殊职业人群:如医护人员自身患乙类传染病时,其上报流程可能需要遵循更严格的内部管理规定,同时要确保上报信息不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在填写报告卡时,要准确说明自己的职业等相关信息,以便相关部门了解传染病在职业人群中的传播情况,采取相应的职业防护和防控措施,防止疾病在医护人员群体及患者间进一步传播。

4.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患乙类传染病时,责任报告人在上报时要详细记录其基础病史情况,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使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一个本身有乙肝病史的人又感染了甲肝(乙类传染病),那么在上报时要明确标注其乙肝病史,这对于医生判断病情的复杂性、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等都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了解这类特殊人群的传染病流行状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