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腺癌晚期症状
(一)疼痛
表现:是胰腺癌晚期常见症状,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腰部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钻痛等,且疼痛程度较剧烈,常呈持续性,夜间尤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癌肿侵犯神经等结构,疼痛可向背部放射。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关系: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一般老年患者相对耐受较差;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较差,对疼痛的感受和应对可能有所不同;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疼痛可能会对其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加重身体负担。
(二)消化道症状
表现: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由于胰腺癌晚期肿瘤影响消化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关系:老年患者消化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消化道症状可能更明显;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脂饮食等)的患者,消化道症状可能更为突出;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胃炎等,胰腺癌晚期的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病情。
(三)黄疸
表现:多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等。黄疸会影响患者的肝功能等,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伴随症状。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关系:老年患者肝功能储备相对较差,黄疸对其肝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严重;有肝脏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黄疸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使肝脏对黄疸的耐受和应对能力下降。
(四)消瘦、乏力
表现:患者体重明显下降,身体消瘦,同时伴有乏力,全身状况较差,活动耐力明显降低。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患者进食减少等多种因素导致。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关系:老年患者本身代谢较慢,且营养储备相对较少,消瘦、乏力可能更为明显;有长期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相关问题的患者,消瘦、乏力情况可能更严重;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胰腺癌晚期的消瘦、乏力可能会叠加原有疾病的影响。
二、胰腺癌晚期措施
(一)止痛治疗
非药物干预: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患者因疼痛产生的焦虑等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疼痛的感受;还可通过调整体位等方法,寻找相对舒适的体位以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需考虑患者年龄因素,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注意胃肠道和肾功能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对于中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等,但要关注患者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风险。
(二)改善消化道症状
营养支持:对于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如口服营养补充剂等,选择适合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营养制剂;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考虑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维持身体基本代谢需求。同时要注意根据患者年龄调整营养支持的方案和剂量等。
对症处理消化道症状:对于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等缓解症状;对于腹胀的患者,可通过胃肠减压等方法减轻腹胀。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对症处理方法,并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对药物选择和操作的影响。
(三)黄疸的处理
减黄治疗:对于因胆管梗阻引起黄疸的患者,可采用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等方法,解除胆管梗阻,降低胆红素水平;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等。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一般状况等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减黄治疗方法。
保肝治疗:给予患者保肝药物,保护肝功能,减轻黄疸对肝脏的损害,同时要关注患者年龄相关的肝脏代谢等特点,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保肝药物。
(四)全身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由于患者进食少、呕吐、腹泻等原因,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监测水电解质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这对各脏器功能维持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需针对性调整。
心理关怀:胰腺癌晚期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关怀。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要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孤独等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