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厄洛替尼片是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属于喹唑啉类化合物。它主要通过抑制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适应证
非小细胞肺癌: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基于国外一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可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
作用机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体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均有表达。在一些肿瘤细胞中,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EGFR信号传导通路被激活,导致肿瘤细胞过度增殖、血管生成增加以及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强。盐酸厄洛替尼片的分子结构能够特异性地与EGFR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区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位点结合,竞争性抑制ATP的结合,从而阻断EGFR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过程,进一步抑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后6-12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吸收程度(AUC)的变异系数约为40%-60%。食物可使盐酸厄洛替尼片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平均AUC增加一倍。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3%,主要与白蛋白及α1-酸性糖蛋白结合。
代谢: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中的CYP3A4代谢,少量通过CYP1A2代谢。
排泄:主要通过粪便排泄,约9%以原形随尿液排泄。
特殊人群用药提示
老年人:老年人使用盐酸厄洛替尼片时,一般无需调整剂量。但老年人往往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目前尚无充分的儿童临床研究资料,不建议儿童使用盐酸厄洛替尼片,因为儿童使用该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清晰。
肝功能不全患者: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服用盐酸厄洛替尼片时应谨慎,由于肝功能不全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肾功能不全患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盐酸厄洛替尼片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经验有限,需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