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分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分子中含有14、15、16元大环内酯环结构的抗菌药物。常见的14元环的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15元环的有阿奇霉素;16元环的有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
二、抗菌谱
1.革兰阳性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例如,在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等感染中发挥作用。
2.部分革兰阴性菌:对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有一定作用。
3.非典型病原体: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如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
三、作用机制
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四、临床应用
1.呼吸道感染: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由上述敏感菌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比如,对于由肺炎支原体导致的肺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首选药物之一。
2.皮肤软组织感染: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溃疡病的治疗中,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与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组成四联疗法。
五、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与药物刺激胃肠道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此类反应,因为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于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也可能较易出现胃肠道不适。
2.肝毒性:部分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肝功能,尤其是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如肝炎患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更要谨慎,因为原有肝脏疾病可能因药物的肝毒性而加重病情。
3.耳毒性:大剂量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耳毒性反应,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更容易发生耳毒性。
4.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需谨慎,如红霉素可能导致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所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利弊后使用。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由于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差,使用时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清除率降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变化、听力等情况。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使用需谨慎,只有在明确需要时才考虑使用;哺乳期妇女用药时需暂停哺乳,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
七、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抑制茶碱的代谢,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茶碱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所以合用时需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
2.与华法林合用:可能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与其他肝酶抑制药物合用:某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抑制肝药酶,与其他经肝酶代谢的药物合用可能影响其代谢,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