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做b超能查出什么

一、妇科B超检查的常见项目及意义

(一)子宫附件形态结构检查

1.子宫大小及形态

-通过B超可以清晰显示子宫的长、宽、厚径线,正常子宫大小一般长约7-8cm,宽4-5cm,厚2-3cm。对于不同年龄、生育状态的女性,子宫大小会有差异。例如,生育期女性子宫大小相对较为稳定,而绝经后女性子宫会逐渐萎缩变小。通过测量子宫大小及观察形态,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子宫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子宫、幼稚子宫等情况。

2.子宫肌层情况

-能发现子宫肌层内的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可表现为子宫肌层内的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通过B超可以明确肌瘤的数目、大小、位置(肌壁间、浆膜下、黏膜下)。对于黏膜下肌瘤,还可观察其对宫腔形态的影响,是否导致宫腔线变形等。另外,子宫腺肌病也可通过B超发现,表现为子宫肌层不均匀增厚,尤其是后壁明显,局部可呈团块状,同时结合患者的痛经进行综合判断。

3.子宫内膜情况

-可以监测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形态。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子宫内膜厚度有变化,增殖期子宫内膜逐渐增厚,分泌期进一步增厚,月经前期开始剥脱。通过B超观察子宫内膜,可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宫腔内的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子宫内膜癌时,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宫腔内有异常回声团等。同时,对于评估女性的生殖功能也有意义,如监测卵泡发育时,子宫内膜的厚度是否适合受精卵着床等。

4.卵巢情况

-能查看卵巢的大小、形态。正常卵巢大小约4cm×3cm×1cm。可发现卵巢囊肿,包括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为单侧、壁薄,直径一般小于5cm,多可在月经后自行消退)和病理性囊肿(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囊腺瘤可为单侧或双侧,囊壁较厚,直径可大于5cm)。还可观察卵巢内卵泡的数量、大小等情况,辅助评估卵巢的储备功能,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B超下常表现为双侧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单侧卵巢内卵泡数≥12个,直径2-9mm,同时卵巢体积增大。

二、妇科B超在不同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妊娠相关疾病

1.早期妊娠

-确定宫内妊娠还是异位妊娠。宫内妊娠时,B超可在宫腔内看到妊娠囊,一般停经35日时,宫腔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妊娠囊;停经6周时,可见胚芽和原始心管搏动。而异位妊娠时,多在宫腔以外的部位发现妊娠相关回声,如输卵管妊娠时,可在输卵管部位看到妊娠囊或混合性回声包块等,这对于及时诊断和处理异位妊娠非常重要,避免发生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2.中晚期妊娠

-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是否符合孕周,了解胎盘的位置(前壁、后壁、侧壁等)、胎盘成熟度,以及羊水深度等。通过B超还可发现一些妊娠相关并发症,如胎盘早剥,表现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异常回声的血肿;前置胎盘,表现为胎盘下缘覆盖或接近宫颈内口等。

(二)妇科炎症性疾病

1.盆腔炎性疾病

-B超可辅助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如发现输卵管增粗、积液,输卵管卵巢脓肿等。输卵管增粗时可呈腊肠样改变,输卵管卵巢脓肿则表现为附件区的混合性包块,边界不清,周围有渗出等情况。但B超诊断盆腔炎性疾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如腹痛、发热等)综合判断,因为一些非特异性的盆腔积液等情况可能与盆腔炎性疾病相似。

三、不同人群妇科B超检查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1.青春期女性进行妇科B超检查时,一般首选经腹部B超,但如果患者膀胱未充盈良好,可能会影响检查效果,此时可考虑经直肠B超。对于青春期女性的子宫附件检查,主要关注子宫发育情况,如是否存在子宫发育不良等情况。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给予心理安抚,因为青春期女性可能对妇科检查存在紧张情绪。

(二)育龄期女性

1.育龄期女性妇科B超检查应用较为广泛,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检查目的有所侧重。例如,监测排卵时一般选择在月经周期的第10-12天开始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对于有备孕计划的女性,通过B超监测卵泡可指导受孕时间。同时,育龄期女性如果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B超检查是评估子宫附件情况的重要手段。

(三)绝经后女性

1.绝经后女性妇科B超检查主要关注子宫萎缩情况、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病变等。由于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较薄,但如果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情况,需要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等病变,此时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等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绝经后女性进行B超检查时,经腹部B超即可,但要注意膀胱适当充盈以更好地显示子宫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