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
病因为遗传、内分泌、营养因素、药物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
主要治疗方法为生活方式调理和药物治疗,严重者可使用手术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更突出。
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占骨质疏松症的90%,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
Ⅱ型:老年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历时5~10年,可合并存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占9%~10%。具体如下。
遗传疾病。
库欣综合征。
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肝素、抗癫痫药物。
酒精中毒、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