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
病因为遗传、内分泌、营养因素、药物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
主要治疗方法为生活方式调理和药物治疗,严重者可使用手术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均衡饮食。
进食足够富含钙质的食物,每天摄入牛奶300毫升或相当量奶制品。
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动物肝脏、蛋黄、海鱼、鱼肝油、蘑菇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
每天进食200克左右瘦肉、鱼肉等。
充足的蛋白质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储存。
尽量少吃咸菜、腊味、罐头等高盐食品。
酒精会加速骨质流失,加重骨质疏松症,患有骨质疏松症,一定要忌酒。
多进行慢跑、散步等户外运动,不仅有利于钙质吸收,而且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有助于提高抗骨折的能力。
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骨密度。
要避免登山、球类运动等,以免跌倒,引起骨折。
保持室内清洁。
避免地上杂物过多,地板应防滑。
室内保持明亮。
晒太阳有利于维生素D合成,但应注意眼睛等敏感部位的防晒。
保持心情舒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
加强运动、保证足够的钙质摄入。
同时防止和积极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等。
防止各种性腺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生长发育性疾病。
避免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
尽量延缓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对绝经后妇女来说,应及早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合剂。
预防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避免骨折的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骨折发生率。
一级预防,是指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防止或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二级预防指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其预防和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引起残疾或死亡,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骨质疏松性可防可治,尽早预防可以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
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取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普及骨质疏松知识,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一般骨质疏松症患者,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即可。
对于已有骨折等并发症者,遵医嘱按时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皮疹、皮肤瘙痒、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