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组主要起源于胰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上腹部不适或腹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发病危险因素是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吸烟、酒精、高蛋白和高脂饮食等
手术切除是获得治愈机会和长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方法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临床体格检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病情。医生在为患者做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以下特征:
肝脏肿大、胆囊肿大:可以摸到肿大的肝脏和胆囊。
腹部包块:有时可以在上腹部摸到一个质地坚硬的肿块。
腹部压痛:按压腹部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
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
营养不良:消瘦等。
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获得初步诊断和准确分期的重要工具,科学合理使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然后进行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
超声检查有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可多轴面观察等特点,是胰腺癌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以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
观察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并寻找梗阻原因。
可以帮助判断肿瘤对周围大血管有无压迫、侵犯等。
腔内超声:主要是胃镜超声,可避免气体的干扰,提高检出率。
可行胰腺动态、薄层、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可为胰腺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提供非常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尤其在术前对胰腺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胰腺病变鉴别诊断困难时,可作为CT增强扫描的有益补充。
MRI在鉴别肝脏转移病灶方面优于CT。
MRCP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胰管和胆管的梗阻和扩张部位及程度,帮助判断病变部位,从而有助于壶腹周围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可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代谢负荷,在发现胰外转移和评价全身肿瘤负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鉴别诊断
在胰腺癌治疗后随诊中,PET-CT可帮助鉴别术后、放疗后改变与局部肿瘤复发。
尤其是对CA19-9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阴性时,更有重要价值。
疗效监测
对不能手术而行放化疗的患者,可以通过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早期监测疗效。
为临床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以及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诊断局限性
ERCP并不能直接显示肿瘤病变,其主要依靠胰管的改变及胆总管的形态变化对胰腺癌做出诊断。
对胆道下端和胰管阻塞或有异常改变者有较大价值。
胰腺癌还具有一些特殊的ERCP征象,如双管征、软藤征,这些征象对胰腺癌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探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方面应用最广、方法成熟、性价比高,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可以常规行术前骨扫描检查。
在内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超声成像,提高了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穿刺活检:超声内镜(EUS)引导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成为目前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准确的方法。
肿瘤分期:EUS有助于胰腺肿瘤分期的判断。
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肿瘤累及肝脏、阻塞胆管时可引起相应的生化指标改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汁酸、胆红素等升高。
肿瘤晚期,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
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需注意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临床上常用的与胰腺癌诊断相关肿瘤标志物有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242(CA242)、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等。
CA19-9:是胰腺癌中应用价值最高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复发监测。
CEA:由大肠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对胰腺癌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但CEA的动态变化对胰腺癌的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胰腺癌复发时可再度升高。
CA-125、CA-242:联合CA19-9检测可明显提高胰腺癌的检出率。
PCAA:主要存在于胰腺癌导管上皮细胞内,胰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升高,有别于其他肿瘤患者及正常人群。
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胰腺癌诊断,并可为治疗及预后提供相关信息。
术前或术中细胞学穿刺、活检,或行内镜超声穿刺和组织学活检。
手术标本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和胰体尾(+脾脏)切除标本等。
常用的胰腺细胞标本取材技术有四种:
影像(CT或超声)引导下的经皮针穿刺活检术(FNA)。
EUS-FNA: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
剖腹术中的细针穿刺。
ERCP术中胰管和末端胆总管的细胞刷检。
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采用美国细胞病理学会推荐的6级报告系统。
在此报告系统中,细胞学诊断分为6个诊断级别:
Ⅰ级,不能诊断。
Ⅱ级,未见恶性。
Ⅲ级,非典型。
Ⅳ级
Ⅳ级A,肿瘤性病变,良性。
Ⅳ级B,肿瘤性病变,其他。
Ⅴ级,可疑恶性。
Ⅵ级,恶性。
胰腺占位病灶、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胰腺癌。
还可附有与药物靶点检测、生物学行为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等相关的分子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等,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对胰腺癌的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正确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
目前胰腺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情况。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转移病灶。
注: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病情越严重。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体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把胰腺癌分为以下各期:
总体分期&TNM分期|0&TisN0M0|ⅠA&T1N0M0|ⅠB&T2N0M0|ⅡA&T3N0M0|ⅡB&T1~3N1M0|Ⅲ&T1~3N2M0,T4、任何N、M0|Ⅳ&任何T、任何N、M1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广泛胰腺纤维化病变,导致胰管狭窄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管扩张。
相同点:与胰腺癌均可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影像学检查表现不一样;病理学检查可进一步鉴别诊断。
壶腹癌发生在胆总管与胰管交汇处,检查方法也与胰头癌相同,但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比胰头癌好。
相同点:黄疸是最常见症状,肿瘤发生早期即可以出现黄疸。
不同点: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检查。
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女性患者。
相同点:影像检查提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影像检查是将其与胰腺癌鉴别的重要手段,肿瘤标记物CA19-9一般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
超声、CT、EUS可显示胰腺内囊性病变、囊腔规则,而胰腺癌只有中心坏死时才出现囊变且囊腔不规则。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腹痛、黄疸等表现。
不同点
胆总管结石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较长,黄疸水平波动较大。
发作时多伴有腹痛、寒战发热、黄疸三联征,多数容易鉴别。
主要包括胰腺假性囊肿、胰岛素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相同点:影像检查提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临床上肿物生长一般较缓慢,病程较长。
同时可有特定的临床表现,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一般不难鉴别。
必要时可通过穿刺活检及病理检查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