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等、多形的风疹块(风团),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伴瘙痒
外界刺激或病毒或细菌感染或心理问题以及自身免疫反应
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并尽量寻找及移除病因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对诱导性荨麻疹,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当怀疑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导的荨麻疹时,可考虑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和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
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应鼓励进行饮食记录。
寻找可能的食物过敏原并加以避免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针对自身抗体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并且在完全控制荨麻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去除病因:治疗上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苯磺贝他斯汀、奥洛他定等。
对于支气管明显痉挛的患病人群,需进行氨茶碱加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急性荨麻疹伴休克或严重的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肾上腺素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
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或肌内注射并酌情进行气管切开。
儿童患病人群:可酌情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
若明确病因但无法控制症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有所缓解后可减量。
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若长时间使用首选治疗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无法有效控制症状。
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
联合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以提高抗炎作用。
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睡前服用以延长睡眠时间。
可酌情将原抗组胺药增加2~4倍的剂量。
若以上治疗方式无效:可使用雷公藤多甙片。
不良反应: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肝脏的损伤及生殖毒性等。
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可使用环孢素,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如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IgE单抗)。
不良反应:需注意其罕见的过敏反应。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好转后逐渐减量。
疗程:通常不超过2周。
国外有研究显示,部分难治性慢性荨麻疹采用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或中波紫外线 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并以其疗效更为明显。
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效果不佳时酌情加倍剂量。
减少搔抓。
联合酮替芬进行治疗。
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或中/长波紫外线照射。
联合赛庚啶、多塞平。
冷水适应性脱敏。
联合达那唑、酮替芬。
逐渐增加水温和运动量。
针对汗液进行脱敏治疗。
通常抗组胺药无效,联合孟鲁司特。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柳氮磺胺吡啶。
难治者可选择氨苯砜。
羟氯喹。
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或中/长波紫外线照射脱敏治疗。
阿法诺肽皮下单次注射。
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类药物,若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采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
尚无研究证实,由于怀孕期间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而导致婴儿出生缺陷。
应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相关研究证实孕期使用奥马珠单抗具有安全性,对胎儿无致畸性,可在抗组胺药疗效不佳时酌情使用。
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儿童荨麻疹的一线选择。
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患病儿童的监护人需关注镇静类抗组胺药为其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影响。
应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
不良反应: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风险及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情况出现。
中医疗法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