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中医体质角度看体温高相关体质
(一)阴虚体质
1.特点及体温表现:阴虚体质者体内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偏亢,从而出现虚热内生的情况,常表现为午后或夜间体温轻度升高,一般比正常体温略高,可高出0.5℃-1℃左右。从中医理论来说,阴液亏虚,如同水少不能制火,火就会相对旺盛,导致机体出现虚热征象。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阴虚体质,但中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功能逐渐衰退,阴液容易亏损,相对更易出现;女性在绝经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液易亏,也较易呈现阴虚体质及体温高表现。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工作、过度使用温燥性食物或药物等,都容易损伤阴液,引发阴虚体质及体温高。
2.应对及特殊人群提示:对于阴虚体质体温高者,宜滋阴润燥。可通过饮食调理,多食用百合、银耳、雪梨、桑葚等滋阴食物。对于儿童阴虚体温高情况,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食积化热伤阴,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清淡滋阴,如适当吃山药百合粥等;老年人阴虚体温高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过度耗伤阴液,可适当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女性绝经前后阴虚体温高者,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影响阴液,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选用一些滋阴的中成药,但儿童要谨慎使用滋阴类药物,以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等。
(二)湿热体质
1.特点及体温表现:湿热体质者体内湿热内蕴,湿热之邪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可出现体温偏高情况,多表现为体温在37.5℃-38℃左右,且体温有黏腻不爽的感觉,就像被湿热笼罩一样。从中医病因来看,多与居住环境潮湿、长期嗜食辛辣油腻食物(如长期大量吃火锅、油炸食品等)、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进而化热等因素有关。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如果饮食不节,过多食用甜食、油腻食物,容易出现湿热体质;成年人中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如南方潮湿地区居民,较易患湿热体质;女性在月经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出现湿热体质及体温高。
2.应对及特殊人群提示:湿热体质体温高者需清热利湿。饮食上宜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瓜、芹菜等。儿童湿热体温高时,要注意控制饮食,避免过多食用零食、甜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成年人湿热体温高者,要注意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湿气散发;女性月经前后湿热体温高时,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及辛辣油腻食物,可适当进行适度运动,如快走等,但儿童清热利湿药物使用需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损伤脾胃阳气,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剂量,因为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防止过度清热利湿损伤正气。
(三)阳热体质
1.特点及体温表现:阳热体质者本身阳气较盛,若受到外邪侵袭或体内阳热过盛,体温可明显升高,可高于正常体温1℃以上,甚至达到38.5℃-39℃及以上。从中医角度讲,阳热体质者阳气充足,若再感受温热之邪,就会出现体温急剧升高的情况。年龄上,儿童由于生机旺盛,阳气相对偏盛,若喂养不当等容易出现阳热体质;青壮年人群由于活动量大、代谢旺盛,也较易呈现阳热体质;老年人一般阳气渐衰,较少出现阳热体质,但如果有外感温热之邪且自身正气较足时,也可能出现阳热体质及体温高。生活方式上,儿童阳热体质多与过度喂养、穿盖过多有关;青壮年阳热体质者常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大量饮酒等因素有关;老年人阳热体质体温高多与外感温热之邪且正气尚足有关。
2.应对及特殊人群提示:阳热体质体温高者需清热泻火。饮食上可多吃芹菜、苦瓜、西瓜、黄瓜等清热食物。儿童阳热体质体温高时,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穿盖过多,及时根据环境增减衣物;青壮年阳热体质体温高者,要注意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饮酒,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出汗伤津;老年人阳热体质体温高时,要警惕是否为外感严重温热之邪,若体温过高且持续不退,要及时就医,儿童使用清热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损伤阳气等情况。
二、从西医角度看体温高相关情况与体质关联
(一)感染性疾病相关
1.细菌感染: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体温升高情况。从体质角度看,如果本身存在体质虚弱情况,如老年人、儿童体质相对较弱者,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出现体温高。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时,体温升高较为常见,可表现为体温迅速升高到38℃以上,甚至更高;老年人细菌感染时,体温升高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体温升高幅度不大,但也可能出现37.5℃-39℃的情况,且容易出现病情变化较快的情况,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感染的耐受能力较差。
2.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感染为例,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从而出现体温升高。对于不同体质人群,如阴虚体质者在感染流感病毒后,由于本身阴液不足,可能体温升高更为持久,恢复相对较慢;湿热体质者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高常伴有黏腻不爽的感觉,且可能伴有身重、乏力等症状。儿童感染流感病毒时,体温升高较为明显,可在短时间内达到39℃-40℃,且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高可能伴随基础疾病加重,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人,感染流感后体温升高可能诱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老年人感染病毒体温高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情况。
(二)非感染性疾病相关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加,从而出现体温轻度升高情况,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从体质角度看,中医认为甲亢多与阴虚阳亢有关,与前面提到的阴虚体质有一定关联。在年龄方面,中青年女性较为多见,这与女性自身生理特点有关,女性在中青年时期若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容易出现阴虚阳亢进而引发甲亢导致体温高;老年人患甲亢时,体温高情况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低热,37.5℃-38℃左右,且容易被忽视,因为老年人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所以体温升高幅度常不如中青年明显,但病情可能较为隐匿,需要仔细鉴别。
2.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在体质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从中医体质角度看,可能与阴虚、湿热等体质有一定相关性。儿童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发病,体温高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37.5℃-38.5℃左右;女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占比较高,女性在月经前后或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导致体温高情况变化,需要特别关注激素变化对体温的影响以及自身免疫状态的变化。
总之,体温高与体质密切相关,无论是中医体质角度还是西医疾病角度,都需要综合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体温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不同人群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