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怎么会得脑膜炎

新生儿脑膜炎的常见病因

新生儿得脑膜炎主要与病原体感染有关,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若母亲在孕期有感染、胎膜早破(破膜时间超过18小时)、早产等情况,细菌容易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例如,B族链球菌可在分娩过程中由母亲产道感染新生儿,细菌进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后,可通过血脑屏障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

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等,可通过母婴传播或出生后接触感染源而侵入新生儿体内,进而累及脑膜。新生儿出生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物品等,病毒可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体内,然后播散至脑膜引起炎症。

真菌感染:相对较少见,但在早产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新生儿中易发生,例如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感染。

新生儿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表现

新生儿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且不能准确表达不适。常见表现有:

一般症状:体温异常,可出现体温不升或发热,早产儿体温不升较为常见;反应差,表现为嗜睡、拒奶、吸吮无力;呼吸不规则,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

神经系统表现:前囟饱满、紧张,因为新生儿前囟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此体征;抽搐,可表现为肢体抖动、双眼凝视等;脑膜刺激征不典型,由于新生儿肌肉张力低等原因,克氏征、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不明显。

新生儿脑膜炎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常规、生化、病原学等指标。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提示有炎症反应;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可明确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头颅超声、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帮助了解颅内情况,如是否有脑室扩张、脑实质病变等,辅助诊断脑膜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新生儿脑膜炎的治疗原则

一旦怀疑或确诊新生儿脑膜炎,需及时治疗。主要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同时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等。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需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静脉给药,足疗程治疗。

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孕妇应定期产检,积极防治孕期感染性疾病,如发现B族链球菌等感染应及时治疗。避免胎膜早破,若发生胎膜早破,应及时处理,缩短破膜时间。

新生儿护理:注意新生儿的个人卫生,保持皮肤、黏膜清洁,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避免新生儿接触感染源。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