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常见表现
不规则出血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一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常见表现包括月经周期紊乱,如原本28天左右的周期变为提前或推迟1周以上;经期延长,正常经期3-7天,现超过7天;经量异常,过多或过少;非经期出现阴道流血等。
二、可能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青春期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激素分泌不稳定,可导致不规则出血。例如,13-18岁的青少年,约有15%-20%会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这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雌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引起。
2.围绝经期
-女性在45-55岁左右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波动,子宫内膜受激素影响出现不规则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不规则出血情况。据统计,围绝经期女性约50%会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相关问题。
(二)病理性因素
1.妇科疾病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还可出现非经期的阴道流血。研究表明,约20%-30%的子宫肌瘤患者会出现不规则出血症状。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息肉,可引起子宫异常出血,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非经期出血。有数据显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在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不规则出血发生率较高。
-宫颈病变:宫颈息肉、宫颈炎、宫颈癌等可导致不规则出血。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出血)或阴道不规则流血;宫颈癌早期可出现接触性出血,中晚期则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可多可少。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全身多部位出血,包括阴道不规则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受到影响,约30%-40%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同时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导致不规则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代谢亢进,影响生殖内分泌,约10%-15%的甲亢患者会出现月经紊乱、不规则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也可导致月经不调,出现不规则出血情况。
三、不同人群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应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如果出现不规则出血,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B超检查子宫附件情况,通过激素水平测定了解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一般先采用药物调整月经周期,如使用短效避孕药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二)围绝经期女性
-出现不规则出血时,首先要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建议进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如果是良性的内分泌紊乱导致的不规则出血,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时,围绝经期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预防骨质疏松等围绝经期相关疾病。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出现不规则出血,除了针对妇科出血进行相应检查和处理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在血液科医生的指导下控制病情,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需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从而改善不规则出血的情况。
总之,不规则出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不同人群的处理方式不同,出现不规则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