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是肝胆外科临床上极为常见且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也被称为高位胆管癌,是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
一、病变特点
由于其病变部位特殊,进展迅速,极易侵犯肝动脉和门静脉,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
二、分型
一般根据发生部位分为4型,即Bismuth-Corlett分型:
1.Bismuth-CorlettⅠ型:病变在肝总管,处于左右肝管汇合以下。
2.Bismuth-CorlettⅡ型:肿瘤侵犯左右肝管汇合处、肝总管以及左右肝管分叉部位。
3.Bismuth-CorlettⅢ型,又分为Ⅲa和Ⅲb,其中Ⅲa指肿瘤侵犯肝总管、左肝管汇合以及右肝管分支;Ⅲb型指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及左右肝管分叉部位。
4.Bismuth-CorlettⅣ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以及左右肝管汇合处。
三、临床表现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但会随着病情发展,以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且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伴有上腹隐痛、食欲不振、疲软乏力等症状,同时会出现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相应症状,如皮肤瘙痒、尿黄、大便呈白色或大便颜色变浅等,晚期还可出现腹水、下肢浮肿等情况,肿瘤若压迫门静脉则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症状。
四、治疗建议
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面,根治性手术治疗较少实施,往往只能进行姑息性的局部切除。随着近年来对肝门解剖的不断深入研究,手术的切除范围持续扩大,附加肝叶切除以及肝门部血管的重建等操作,使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不断提升。在术前对肝门部重要血管和胆管受浸润状况进行正确评估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评估,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既减轻病人痛苦,又利于手术进行。
总结概况:本文详细阐述了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信息,包括其在临床上的常见性和高恶性,病变特点与分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建议等方面,强调了术前评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