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道异物感的常见疾病
(一)反流性食管炎
1.发病机制: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异物感。研究表明,约50%-7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有胸骨后异物感等症状。
2.人群差异: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衰退有关;肥胖人群由于腹内压增高,更易发生反流,从而增加食道异物感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饮酒者,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削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也易出现该症状。
(二)食管癌
1.发病机制:食管癌是食管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肿瘤生长导致食管狭窄或刺激食管神经,引起异物感。早期食管癌可能仅有轻微的异物感,随着病情进展,异物感会逐渐加重,还可能伴有吞咽困难、消瘦等症状。
2.人群差异: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长期进食过烫、过硬、含有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食物,以及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三)食管良性肿瘤
1.发病机制:食管平滑肌瘤等良性肿瘤可占据食管腔空间,引起异物感。肿瘤较小时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肿瘤增大,异物感会逐渐明显,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吞咽困难等严重表现,除非肿瘤生长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
2.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具体病因可能与食管组织的异常增生有关。
(四)咽炎
1.发病机制:咽部与食管相邻,咽炎时炎症刺激可导致患者感觉食道有异物感,同时还可能伴有咽部疼痛、咽干、咽痒等症状。
2.人群差异:长期用嗓过度者(如教师、歌手等)、生活在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易患咽炎,从而出现食道异物感。
二、相关检查
(一)胃镜检查
1.作用: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能发现食管黏膜的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是诊断食道异物感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胃镜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2.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群,检查前需评估心肺功能,确保能耐受检查;有胃镜检查禁忌证(如严重心肺疾病、食管穿孔等)的人群不能进行该项检查。儿童一般不首选胃镜检查,除非病情需要且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进行。
(二)食管24小时pH监测
1.作用:用于检测食管内的pH值变化,有助于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明确是否存在胃酸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损伤。
2.人群差异:一般无特殊人群禁忌,但对于行动不便可能影响监测的人群需要给予协助,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三)食管钡餐造影
1.作用:通过口服钡剂,X线透视观察食管的形态、蠕动情况以及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对于食管癌、食管良性肿瘤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人群注意事项:对钡剂过敏者不能进行该项检查;老年人群若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使用造影剂可能需要谨慎评估。
三、处理建议
(一)针对反流性食管炎
1.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等刺激性食物;肥胖者应减轻体重,以减少腹内压;戒烟限酒。
2.特殊人群提示:老年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剧烈运动等导致不适;儿童一般不涉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特殊生活方式调整,但如果是因喂养不当等可能导致类似症状,需合理喂养。
(二)针对食管癌
1.治疗选择:早期食管癌可考虑手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2.人群差异: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儿童食管癌极为罕见,若发生需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治疗方案。
(三)针对食管良性肿瘤
1.治疗选择:对于有症状或体积较大的食管良性肿瘤,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2.人群差异:儿童食管良性肿瘤同样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老年患者手术需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
(四)针对咽炎
1.治疗选择:可使用含漱液缓解咽部炎症,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对于因过敏因素引起的咽炎,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
2.人群差异:儿童咽炎需谨慎使用药物,优先选择温和的局部治疗方法;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