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手颤抖是怎么回事

生理性手颤抖

原因及情况:

-情绪因素:当人处于极度紧张、恐惧、兴奋等强烈情绪状态时,可能出现手颤抖。比如在公众演讲前,很多人会因为紧张而手部轻微颤抖,这是由于情绪波动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

-疲劳因素: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后,身体过度疲劳,也可能出现手颤抖。这是因为疲劳会使肌肉功能紊乱,能量代谢出现问题,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控制,从而导致手部颤抖。一般在充分休息后可缓解。

-摄入物质因素: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后,也可能出现手颤抖。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引起手部肌肉的不自主颤动。

病理性手颤抖

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手部在静止时出现颤抖,还可伴有动作迟缓、肌肉强直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出现手部震颤等运动障碍。

-特发性震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表现为姿势性震颤或动作性震颤,手部在维持某种姿势或进行动作时出现颤抖,如持物、写字等,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可暂时减轻,这是其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小脑病变:小脑是调节躯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的重要部位,小脑发生病变时,如小脑梗死、小脑肿瘤等,可出现意向性震颤,即患者在做指向目标的动作时,手部颤抖明显,且越接近目标颤抖越加重。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可出现手颤抖,同时还常伴有心慌、多汗、消瘦、烦躁等症状。甲状腺激素能增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导致肌肉震颤。

-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手抖,还可伴有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

其他疾病: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时,可能会出现手颤抖,还可伴有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表现。这是因为肝脏功能严重受损,代谢紊乱,体内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清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某些支气管扩张剂等,可能会引起手颤抖的副作用。例如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手抖等症状,这是由于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平衡。

对于出现手颤抖的情况,若为生理性因素引起,一般通过调整情绪、休息、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等可缓解;若为病理性因素引起,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儿童出现手颤抖的情况,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手颤抖可能与一些特殊的疾病相关,如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需要及时就医排查,同时在护理方面要更加细心,避免儿童因颤抖发生意外。对于老年人出现手颤抖,要考虑到多种疾病的可能,如帕金森病等,及时就医诊断和处理,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