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胆汁淤积症是婴儿肝脏疾病常见临床表现,其引发因素包括:感染(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经母婴传播致肝细胞性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先天性代谢异常(婴儿遗传双亲有缺陷基因致代谢酶减少,代谢途径阻滞、产物累及肝脏而肝损伤)、肝内外胆管结构异常(胆道闭锁、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狭窄等影响胆汁排泄)、中毒(多与药物有关,药物使用不当致药物性肝损伤而影响胆汁排泄功能)。针对这些病因,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等措施。
一、药物治疗
1.若为感染引起,需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如细菌感染者用哌拉西林、头孢曲松等药物,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应用更昔洛韦、干扰素等。
2.若是药物性肝损害导致婴儿胆汁淤积,要先停止使用伤内脏药物,同时进行利胆退黄治疗,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苯巴比妥、S-腺苷蛋氨酸等,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来抑制免疫、消炎及促进胆汁排泄。
二、手术治疗
1.若因先天性胆道闭锁致婴儿胆汁淤积,需进行胆汁分流术以建立人工胆汁排泄通道,防止肝损伤加重。
2.对于遗传代谢性疾病晚期或肝纤维化失代偿的患儿,可进行肝移植术来恢复肝功能并改善胆汁淤积症状。
三、日常生活管理
患儿家属要密切观察患儿大小便情况,术后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补充配方奶,还要勤给患儿洗澡、换衣,避免患儿抓挠皮肤。
总之,婴儿胆汁淤积症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并配合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以改善患儿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