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种因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可导致黄疸、瘙痒、疲劳等症状。以下是关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一些常见问题解答:

一、病因

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2.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某些药物可损害肝细胞,导致胆汁排泄受阻。

3.肝外胆管梗阻:胆管结石、肿瘤等可引起胆道梗阻,胆汁淤积。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好发于妊娠中晚期,多可自行缓解。

二、症状

1.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呈浓茶色。

2.瘙痒: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重。

3.疲劳:全身乏力,活动后加重。

4.其他: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

三、诊断

1.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升高。

2.影像学检查:B超、CT、磁共振等可帮助发现胆道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3.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肝活检:可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解除胆道梗阻等。

2.对症治疗:使用退黄药物、止痒药物等缓解症状。

3.免疫调节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使用免疫抑制剂。

4.肝移植:终末期肝病可考虑肝移植。

五、预防

1.避免滥用药物。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症状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