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教育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例如成年人建议每晚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儿童和青少年也应如此。这是因为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其适应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研究表明,长期规律作息的人入睡时间更短,睡眠质量更高。
-老年人同样需要维持规律作息,一般建议7-9小时的睡眠时间,通过固定作息时间可以改善睡眠的稳定性。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应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安静的环境都很重要,儿童在安静环境中更易入睡,成年人也是如此。黑暗的环境能促进人体分泌褪黑素,帮助入睡,例如使用遮光窗帘等。温度方面,一般18-25℃较为适宜,无论是年轻人、老年人还是儿童,都能在这样的温度下获得更舒适的睡眠体验。
-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也很关键,合适的床垫和枕头能减少身体的不适,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3.避免刺激因素
-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物质。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尤其是成年人和青少年,下午及晚上应减少咖啡的饮用,因为咖啡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导致入睡困难。同时,吸烟人群应注意避免在睡前吸烟,尼古丁同样具有兴奋作用。
-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对于儿童来说,睡前适当的放松活动有助于入睡,但应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成年人也应在睡前1-2小时避免高强度运动,因为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快速进入睡眠。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有应用价值。其核心是改变与睡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例如,帮助失眠患者识别和纠正对睡眠过度担忧、错误的睡眠认知等。对于成年人,通过CBT-I可以减少他们对失眠的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研究显示,CBT-I能有效提高睡眠效率,减少入睡潜伏期。
-儿童和青少年也可以通过CBT-I中的一些方法,如放松训练、睡眠限制疗法等。睡眠限制疗法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限制其在床上的时间,使其逐步提高睡眠效率;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老年人在接受CBT-I时,需要考虑其身体和心理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在放松训练时,动作应更轻柔,结合其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样能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
(一)适用情况及药物选择原则
1.适用情况
-对于一些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如长期慢性失眠且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成年人,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评估,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时才谨慎评估药物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2.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不同的睡眠障碍类型选择药物。例如,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可选择短半衰期的催眠药物;对于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可选择中半衰期的催眠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避免不恰当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一些催眠药物可能会引起次日的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对于驾驶员等需要保持清醒的人群应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同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药物选择上更为谨慎,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