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有哪些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儿童一般建议早睡早起,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青少年每天需7-9小时睡眠,成年人7-8小时,老年人5-7小时。这样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让睡眠中枢形成稳定的节律,长期坚持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碍。

-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即使前一晚睡眠不佳,也不应过度延长第二天的卧床时间来补觉,因为这会扰乱已形成的生物钟,加重睡眠紊乱。

2.睡眠环境营造

-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湿度(40%-60%)。例如,使用耳塞隔绝外界噪音,拉上遮光窗帘避免光线干扰,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等。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可能对环境变化更敏感,更需要精心营造合适的睡眠环境,如选择质地柔软且支撑性好的床垫,能更好地缓解身体压力,促进睡眠。

-避免在卧室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对于有睡眠障碍的儿童,家长应帮助其养成不在床上玩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习惯,以保证睡眠环境的纯粹性,利于入睡。

(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1.睡眠限制疗法

-根据患者的实际睡眠情况,缩短其在床上的清醒时间。例如,先评估患者平均每晚实际睡眠时间,然后将卧床时间限制在实际睡眠时间加上15-30分钟,随着睡眠状况改善,逐渐增加卧床时间。这种方法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睡眠障碍患者都适用,但需要患者严格遵守。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通过合理的睡眠限制疗法,能逐步调整其睡眠-觉醒周期,提高睡眠效率。

2.刺激控制疗法

-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强烈关联,仅在有困意时才上床睡觉,若卧床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非刺激性的活动,如看书(避免强光),直到有困意再回到床上。这种方法对于成年人的睡眠障碍改善效果较好,对于老年人也可尝试,但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活动内容,确保安全。例如,老年人可进行缓慢的深呼吸等放松活动,而不是过于耗费体力的活动。

(三)放松训练

1.渐进性肌肉松弛

-从头到脚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先紧张面部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接着是颈部、肩部、手臂等部位,依次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降低身体的紧张度,缓解因紧张焦虑导致的睡眠障碍。对于女性睡眠障碍患者,由于其情绪相对敏感,渐进性肌肉松弛能有效帮助放松身心,改善睡眠。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进行,但儿童进行时需要家长协助引导,以确保正确操作。

2.深呼吸训练

-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深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人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入睡。对于患有睡眠障碍且有焦虑情绪的人群,如更年期女性,深呼吸训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药物放松方法,能缓解焦虑情绪,进而改善睡眠。

二、药物治疗

(一)苯二氮䓬类药物

1.作用机制

-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来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例如地西泮等,能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但这类药物有成瘾性和耐受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一般不建议长期连续使用。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减退,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时更易蓄积中毒,应谨慎使用,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适用人群

-适用于短期缓解严重睡眠障碍的人群,但不适合有药物依赖史、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对于男性睡眠障碍患者,若需要使用此类药物,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1.作用特点

-如佐匹克隆等,与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成瘾性和耐受性相对较低。它们主要作用于苯二氮䓬受体的不同亚型,能选择性地促进睡眠。对于不同年龄的睡眠障碍患者,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相对更安全一些,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使用。例如,对于青少年睡眠障碍患者,在其他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此类药物,但要密切关注对生长发育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2.适用情况

-适用于短期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睡眠障碍患者,尤其适合老年人或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不能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患者。但使用时仍需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三、其他治疗方法

(一)光照疗法

1.作用原理

-通过暴露于特定强度的光照下,调节人体生物钟。例如,对于因生物钟紊乱导致睡眠障碍的人群,清晨接受一定时间的自然光照射或使用特定的光照设备,能调整褪黑素的分泌节律,改善睡眠。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季节性情感障碍患者(部分睡眠障碍与之相关),光照疗法效果较好。不同年龄人群对光照的耐受和反应略有不同,儿童接受光照时要注意避免强光直射眼睛,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和时间。

2.应用方式

-一般每天清晨接受10000-25000勒克斯的光照10-30分钟。对于老年人,可根据其身体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间,如从较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

(二)中医治疗

1.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睡眠。例如,针刺神门、内关、百会等穴位,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女性睡眠障碍患者,中医针灸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等方面来改善睡眠,但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确保针刺的安全和有效性。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要注意针刺的深度和手法等,儿童由于穴位较浅等特点,需要特别谨慎操作。

2.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进行调理。例如,对于心脾两虚型睡眠障碍患者,可使用归脾汤等方剂;对于肝郁化火型,可使用龙胆泻肝汤等。但中药调理需要在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下进行,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选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老年人使用中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儿童则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中药成分,需在专业中医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