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患者多年捆绑堵漏,“穷人的医生”为她解除病痛

以下是润色和拓展后的内容:

一、初次面诊

一位54岁女性患者,因“肠粘连术后腹壁肠瘘14余年”前来就诊。该患者在1992年于当地医院行小手术后就出现间断性肠梗阻,后续分别在1995年、1998年、2000年和2003年发生肠梗阻,并在当地医院多次进行“肠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等手术治疗。最后一次手术术后40天出现切口下端裂开及肠瘘等严重并发症,一度处于病危状态,后放弃治疗回家自行护理,肠瘘逐渐好转并形成窦道。之后,患者长期采用瘘口“蒿籽”封堵(偏方)以及多重腹带加压包扎的方式进行自我护理。直至2016年8月,因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为寻求进一步治疗而收治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肠瘘。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工作,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肠瘘、考虑小肠第6组”。经过详细的手术规划,在全麻状态下实施“腹腔镜粘连松解、开腹小肠部分切除术”,手术历时3个多小时,最终取得了预期效果。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三、治疗效果

该患者经历多次腹部手术后出现肠瘘,而后形成窦道,若不行约束,肠道内容物就会从此处流出,因此长期依靠偏方封堵和自制腹带加压包扎来维持生活,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经过此次手术治疗后,患者终于摆脱了腹带及偏方的束缚,生活恢复正常状态。

四、注意事项

患者有多次手术病史,导致腹腔粘连极为严重,解剖结构变得不清晰,这增加了组织分离的难度。并且,由于长期使用布带加压捆绑腹部,腹腔容积变小,肠管变细且部分出现萎缩。同时,腹壁缺损较大,肠瘘口外翻。术中发现大量小肠和升结肠广泛粘连于原切口及肠瘘处,小肠之间的粘连也十分致密,需要极其仔细地进行解剖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五、个人感悟

肠瘘作为腹部手术中极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出血、腹腔感染、营养不良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状况,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此外,肠瘘患者的病程通常很长,对护理的要求也很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病例中的患者正是由于多次腹部手术而并发肠瘘,每天都需要对瘘口进行多次清理和消毒,期间还几度面临病危状况,最终在团队的协作下得以摆脱痛苦。

关键点信息:患者情况、治疗经过、治疗效果、注意事项、个人感悟。

总结概况提示:本文详细阐述了一位肠粘连术后腹壁肠瘘14余年的患者的诊治过程,包括其多次手术病史及后续并发症、手术治疗的具体情况和效果、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感悟,展现了该病症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也体现了医疗团队努力的成果和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