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检查
(一)消化系统相关原因
1.胃食管反流病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其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食管异物感是常见症状之一,还可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可辅助诊断,该检查能监测食管内pH变化,明确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肥胖、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食道异物感。例如,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容易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吸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使其松弛,增加反流机会。
-病史关联:有既往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食道异物感持续一年多的情况。
2.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无蠕动。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等症状,病程可较长。食管测压是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重要方法,可发现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高,食管体部蠕动波消失等特征性表现。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与食管神经肌肉的病变有关。
-弥漫性食管痉挛:是食管壁异常收缩引起的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可导致胸痛、吞咽困难和异物感等症状。食管测压可发现食管出现同步收缩等异常运动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因为精神紧张可影响食管的神经调节功能。
(二)耳鼻喉科相关原因
1.慢性咽炎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多见。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分泌物刺激、长期张口呼吸等原因引起。患者常有咽部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等症状,有时会感觉食道部位也有异物感,通过间接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等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过度用嗓、喜食刺激性食物等是慢性咽炎的常见诱因,这些因素会反复刺激咽部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存在,进而出现食道异物感的相关表现。
2.喉部病变
-会厌囊肿、喉乳头状瘤等:会厌囊肿较大时可引起咽部异物感,有时患者会感觉食道有异物感。喉乳头状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也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咽部异物感等。通过喉镜检查可明确喉部病变情况,不同年龄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喉乳头状瘤多与病毒感染有关,而成人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生活方式中吸烟等因素可能增加喉部病变的风险。
(三)精神心理因素
1.焦虑症、抑郁症等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长期的精神压力、生活事件刺激等可导致精神心理障碍,出现躯体化症状,其中食道异物感较为常见。患者除了食道异物感外,还常伴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睡眠障碍等表现。通过心理量表评估等方式辅助诊断,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生活节奏快等情况容易诱发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食道异物感。
二、应对建议
(一)一般人群
1.调整生活方式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情况,应避免暴饮暴食,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抬高床头(15-20cm)以减少夜间反流;戒烟限酒,减少辛辣、油腻、酸性食物的摄入。对于慢性咽炎患者,要避免过度用嗓,保持口腔清洁,戒烟戒酒,清淡饮食。
-对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情况,要学会缓解压力,可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2.及时就医检查
-若食道异物感持续一年多,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胃镜检查(可明确食管、胃等消化系统情况)、喉镜检查(了解咽喉部状况)、食管24小时pH监测、食管测压、心理量表评估等,以明确病因。
(二)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出现食道异物感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异物误吞史。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有无呛咳等表现。若怀疑有喉部或食管异物,应及时就医,通过喉镜、食管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儿童慢性咽炎相对较少见,若出现相关症状,要注意其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等。
2.老年人
-老年人食道异物感要警惕食管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要注意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胃镜等检查。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生活方式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过快、过烫等,以防加重食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