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常见的几个不良反应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以下是输血常见的几个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

原因: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可能会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热原或患者对血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引起的。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避免血型不合的输血;输血前半小时给予适量的解热药和抗组胺药;严格控制输血速度。

2.过敏反应:

原因:输血后数分钟内,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症状。这是由于患者对血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引起的。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预防措施: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应选择无过敏反应的血液制品;输血前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3.溶血反应:

原因:输血后10-15分钟内,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腰痛、尿呈酱油色等症状。这是由于输入的血型不合的血液引起的。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抗休克、保护肾功能等药物,碱化尿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认真核对血型,避免血型不合的输血;严格遵守血液保存规则,避免血液过期或变质。

4.细菌污染反应:

原因: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症状。这是由于血液被细菌污染引起的。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抗感染药物,纠正休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严格遵守血液采集、储存和运输的卫生标准,确保血液的质量;输血前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循环超负荷:

原因:输血速度过快或输入过多的血液,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状。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和病情等因素,合理控制输血速度和输入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肺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6.出血倾向:

原因: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症状。这是由于输入的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止血药物,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输血前进行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检测,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

7.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原因:大量输入库存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足抽搐、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等症状。这是由于输入的枸橼酸钠过量引起的。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钙剂,纠正电解质紊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严格掌握输血速度,避免输入过多的库存血;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补充钙剂。

如果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输血前应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避免血型不合的输血。此外,还应注意输血速度和输入量,避免循环超负荷和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的发生。如果患者有过敏史或其他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