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原理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电子线等来杀死癌细胞的局部治疗手段。放射线能直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使其失去增殖能力。不同组织对射线的耐受剂量不同,放疗就是通过高精度的定位和计划,将高剂量的射线集中照射在肿瘤部位,最大程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例如,对于局部的肺癌、乳腺癌等肿瘤,可通过放疗来控制肿瘤生长。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全身范围内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对处于增殖周期不同阶段的癌细胞产生抑制或杀伤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癌细胞的代谢过程、DNA合成等多个环节。比如常见的铂类药物(如顺铂等)可以与DNA结合,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阻止癌细胞分裂繁殖。
治疗范围
放疗:更侧重于局部病变的治疗,适用于病灶较为局限的肿瘤。像头颈部的鼻咽癌,通过精确的放疗定位,可以针对原发肿瘤以及可能的颈部转移淋巴结进行照射;对于早期的前列腺癌,也常采用放疗来控制局部肿瘤。但对于已经发生广泛转移的肿瘤,单纯放疗往往难以完全控制病情。
化疗:多用于已经发生转移或潜在转移的肿瘤,以及全身性肿瘤疾病。例如,对于晚期的肺癌伴有脑转移、骨转移的患者,化疗可以通过药物的全身作用来控制转移灶的发展;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依靠化疗来进行治疗,因为白血病细胞遍布全身的血液和骨髓中,需要通过化疗药物来杀灭全身的癌细胞。
不良反应
放疗:局部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在放疗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发红、干燥、脱皮等放射性皮炎表现;如果是胸部肿瘤放疗,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肺炎,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对于腹部肿瘤放疗,可能会导致放射性肠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但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一般不会像化疗那样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等情况,不过也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等全身反应,但程度相对化疗较轻。
化疗:全身不良反应较为突出。骨髓抑制是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会导致白细胞减少,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血小板减少会引起出血倾向;红细胞减少会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此外,化疗还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有些化疗药物会导致脱发;部分化疗药物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可能引起肝酶升高、肾功能损害等;还有些化疗药物会引起神经毒性,出现手脚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
治疗方式
放疗:是一种局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常需要患者定期到放疗科进行治疗,一般每周进行5次左右(周一至周五),周末休息,一个疗程可能需要进行数周,具体根据肿瘤类型和病情而定。治疗过程中患者保持静止体位,由放疗设备精确照射肿瘤部位。
化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常见的有静脉输液、口服、体腔给药(如胸腔内注射、腹腔内注射等)、局部动脉灌注等。化疗的周期根据化疗方案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是每21天为一个周期,有的可能是每14天一个周期等。化疗患者需要根据化疗方案的要求按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并且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适用人群差异
放疗: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好、能够耐受局部放疗的患者较为适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如果身体一般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全身化疗的毒副作用,局部肿瘤适合放疗的话,放疗是较好的选择。例如,一些身体虚弱的老年肺癌患者,局部肿瘤较局限,可考虑放疗。
化疗:适用于身体状况能够耐受全身化疗副作用的患者,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或有广泛转移倾向的患者,化疗往往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于身体极度虚弱、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等不能耐受化疗药物毒性的患者,则不适合化疗。比如,一位年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身体状况较好,需要通过化疗来进行系统治疗。
总之,放疗和化疗在作用原理、治疗范围、不良反应、治疗方式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单独使用放疗、单独使用化疗或两者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