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外用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类型及作用机制
(一)含生长因子类药物
1.作用机制: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生长因子能刺激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过程。例如,EGF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相关细胞的修复功能。
2.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损伤等,这些伤口往往存在细胞修复功能障碍,生长因子类药物能针对性地促进修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只要伤口符合适用情况均可使用,但儿童使用时需格外谨慎,因为其皮肤屏障等功能与成人有差异,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二)抗菌敷料类
1.作用机制:一些抗菌敷料可以释放抗菌物质,抑制伤口局部的细菌生长,为伤口创造无菌或低菌环境,从而促进愈合。例如,银离子抗菌敷料,银离子能与细菌的蛋白质结合,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抗菌效果。同时,部分抗菌敷料还具有保湿等特性,保持伤口湿润环境有利于愈合。
2.适用情况:对于有感染风险或已经轻度感染的伤口较为适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如果有感染性伤口,使用抗菌敷料时要注意敷料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老年人由于皮肤修复能力下降且可能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若有伤口合并感染,抗菌敷料可以辅助控制感染促进愈合,但需考虑老年人皮肤薄嫩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敷料。
二、外用促进伤口愈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及与药物的协同作用
(一)伤口清洁
1.方法及重要性:使用生理盐水等对伤口进行清洁,去除伤口表面的异物、坏死组织等。清洁对于伤口愈合至关重要,清洁不彻底会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影响愈合。不同年龄人群清洁伤口时操作力度等需注意,儿童皮肤娇嫩,清洁时动作要轻柔;老年人皮肤松弛且脆弱,清洁时要避免过度擦拭造成皮肤损伤。
2.与药物的协同:清洁后的伤口更有利于外用药物的作用发挥,若同时使用抗菌敷料等药物,清洁能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创造更好的局部环境促进愈合。
(二)保持伤口湿润环境
1.原理及方法:保持伤口湿润环境有利于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可以使用湿性敷料来维持湿润环境。对于不同年龄,儿童伤口保持湿润时要选择合适的湿性敷料,避免敷料粘贴过紧等影响血液循环;老年人伤口保持湿润时要关注敷料对皮肤周边正常皮肤的影响,防止浸渍等问题。
2.与药物的协同:湿润环境配合外用促进愈合药物,如生长因子类药物在湿润环境下能更好地发挥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抗菌敷料在湿润环境中也能更好地持续释放抗菌物质等,从而协同促进伤口愈合。
三、不同人群使用外用促进伤口愈合产品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皮肤特点影响:儿童皮肤薄、屏障功能不完善,在使用外用促进伤口愈合产品时,要选择温和、无刺激、适合儿童皮肤的产品。例如,使用生长因子类药物时,要确保药物不会引起过敏等反应,在清洁伤口和使用敷料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儿童皮肤造成额外损伤。
2.特殊情况:如果是儿童的擦伤等小伤口,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清洁、保持湿润等干预措施,只有在伤口较严重需要药物时,才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相关药物产品。
(二)老年人
1.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使用外用促进伤口愈合产品时要综合考虑。例如,糖尿病老人使用相关药物时要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同时使用敷料时要注意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要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是否有红肿、瘙痒等过敏或不良反应。
2.皮肤特点影响:老年人皮肤薄、弹性差、干燥等,选择外用产品时要考虑这些特点,如选择保湿性能好且温和的敷料等,使用药物时要注意涂抹等操作对皮肤的影响,防止造成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