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血
1.原因:肝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从而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但这种抗凝作用若过度,就容易导致出血。这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中均可能发生。例如,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本身就可能存在一些隐匿的微血管病变,使用肝素后出血风险相对更高;有长期饮酒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因酒精对肝脏的影响,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异常,增加出血风险;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如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使用肝素后更易发生出血。
2.表现: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轻微出血情况;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出现血尿;甚至颅内出血,可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
二、血小板减少
1.机制: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分为两型。Ⅰ型为非免疫介导,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12天内,血小板计数轻度下降,一般不会低于50×10⁹/L,且多可自行恢复。Ⅱ型为免疫介导,机体产生针对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的抗体,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的FcγⅡa受体结合,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消耗,血小板计数常明显下降,一般在使用肝素后510天出现。不同人群发生HIT的风险存在差异,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发生HIT的风险可能增加。
2.后果:血小板减少使得机体止血功能受影响,增加出血风险,严重时可因重要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同时,血小板激活后释放的促凝物质可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这对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
三、骨质疏松
1.原理:长期使用肝素会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平衡。成骨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和矿化,破骨细胞则主要进行骨吸收。肝素可能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基质的合成,同时促进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导致骨量丢失。这种影响在不同人群中表现不同,绝经后女性由于本身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已经处于失衡状态,使用肝素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更高,程度可能更严重;老年人因年龄增长,骨量本身就有生理性减少,使用肝素也会加重骨质疏松的进展。
2.影响:骨质疏松会使骨强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轻微的外力作用如摔倒、咳嗽等,都可能导致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
四、过敏反应
1.表现:较为少见,但也时有发生。可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症状。不同个体的过敏反应表现可能存在差异,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如对多种物质过敏或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使用肝素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
2.危害: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迅速导致患者死亡,危及生命安全。
五、其他副作用
1.血脂异常:有研究表明,肝素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尤其是本身存在脂代谢紊乱病史或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加。血脂异常可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2.局部刺激: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硬结、红斑等局部刺激症状。这与注射技术、肝素的剂型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对局部刺激的感受和耐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女性和老年人可能相对更敏感。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肝肾功能下降,对肝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更高。因此,在使用肝素时,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同时加强对出血症状的观察,如皮肤黏膜、大小便等有无出血表现。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使用肝素期间应更加重视预防骨质疏松,可适当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孕妇:肝素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孕期血栓性疾病。但孕期使用肝素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孕妇使用肝素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凝血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同时,注意观察自身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分娩前,需根据医生的评估决定是否停用肝素,以降低分娩时的出血风险。
3.儿童: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较差。使用肝素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护理人员和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有无异常表现,如烦躁不安、皮肤瘀斑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肝素,以减少对儿童骨骼发育等潜在的不良影响。
4.有基础疾病患者: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使用肝素后药物清除减慢,副作用发生风险增加。应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肝素过程中要关注血脂变化,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调脂措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免疫相关副作用的可能性较大,需密切观察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