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小便有血尿怎么回事

一、肾结石导致小便有血尿的原因

(一)结石摩擦尿路黏膜

肾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直接摩擦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受损出血。例如,肾脏内的结石在随着尿液流动过程中,会反复刺激肾盂、输尿管等部位的黏膜,使得黏膜的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引起血尿。这种情况在结石活动较为频繁的时候更容易发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只要存在肾结石且结石有移动,都可能出现因结石摩擦黏膜导致的血尿。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有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合并肾结石,结石移动时对尿路黏膜的损伤可能更需要关注,因为儿童的尿路相对更娇嫩;而对于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尿路黏膜退行性变,结石摩擦时更易出血。

(二)引起尿路黏膜炎症反应

肾结石长期存在会引起尿路黏膜的炎症反应。炎症会使黏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更容易发生破裂出血。炎症的发生与结石对尿路黏膜的持续刺激有关,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有肾结石,都可能引发这种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血尿。比如,肾结石引起肾盂肾炎等炎症时,炎症部位的黏膜充血水肿,红细胞更容易渗出到尿液中,表现为血尿。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更容易滋生细菌,加重尿路黏膜的炎症,从而使血尿情况更严重。有既往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肾结石后出现血尿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他们的尿路黏膜本身可能就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

二、血尿的特点及相关伴随症状

(一)血尿的特点

血尿可以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指尿液外观呈血色,可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镜下血尿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肾结石引起的血尿,其严重程度与结石的大小、活动度等有关。较小的结石活动时可能引起镜下血尿,而较大的结石引起明显黏膜损伤时可能导致肉眼血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发现肉眼血尿,往往需要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镜下血尿;老年人如果本身视力等有一定问题,可能对肉眼血尿的察觉也不敏感,但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异常。

(二)伴随症状

1.肾绞痛:部分患者在出现血尿的同时会伴有肾绞痛,表现为腰部或上腹部突然发生的剧烈疼痛,疼痛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放射。这种疼痛与结石在尿路中移动,引起尿路梗阻和平滑肌痉挛有关。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肾绞痛,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是否有哭闹不安、辗转反侧等表现;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肾绞痛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

2.排尿异常: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尿痛是指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会阴部疼痛。这是因为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尿路的刺激症状。不同性别的人群,女性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特点,发生尿路感染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排尿异常,但肾结石导致的排尿异常与性别关系不是绝对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如儿童可能因为尿路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排尿异常的表现和机制也有其特点。

三、相关检查及诊断方法

(一)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初步判断是否有血尿的重要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可区分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同时,还可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等其他成分,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尿路炎症等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尿常规检查时,操作方法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儿童可能需要更耐心的操作以获取准确的标本。

(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肾脏内是否有结石,了解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同时还能观察尿路是否有扩张等情况。超声检查是无创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儿童可以进行超声检查来排查肾结石及相关血尿原因,老年人也适合通过超声检查来了解泌尿系统的情况。

(三)CT检查

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考虑,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四、治疗及预防相关要点

(一)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如果血尿较轻,主要是针对肾结石进行治疗。对于较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大量饮水、适度运动等方法促进结石排出。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量,有助于结石的冲刷排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需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儿童要鼓励其多喝水,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水,避免因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加重病情。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止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安全性。

2.针对结石的治疗:如果结石较大,可能需要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方法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的结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一些直径较小、位置合适的肾结石,但对于儿童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尿路相对脆弱;老年人可能需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情况等。

(二)预防措施

1.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预防肾结石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左右,分多次饮用。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水量。例如,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出汗较多的人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儿童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避免因不爱喝水导致尿液浓缩引发肾结石;老年人也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等情况。

2.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高钙食物如牛奶等要适量食用;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苋菜等要合理烹饪后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也要控制摄入量。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饮食结构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调整饮食;老年人可能有不同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调整饮食结构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要注意控制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又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身体状况。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该重视定期体检,儿童可以在常规体检中加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项目,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增加体检频率,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