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与病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肾实质病变: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损害,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多囊肾等,均可导致高血压。
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压升高。
肾血管病变:肾血管狭窄或闭塞可导致肾脏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引起高血压。
水钠潴留:肾脏受损时,排水排钠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
2.肾动脉病变:肾动脉狭窄、粥样硬化等可导致肾脏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引起高血压。
3.内分泌功能紊乱:肾脏分泌的一些激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原、内皮素等,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4.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长期高盐饮食、肥胖、吸烟、过度饮酒等,也可增加肾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病理特点主要为肾小球玻璃样变、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
治疗肾性高血压的药物包括: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可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2.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3.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可促进水钠排泄,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4.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糖、血脂、蛋白尿等,以延缓肾功能恶化。此外,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