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
一、临床症状表现
急性期症状:
-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部分可能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尿色加深,如浓茶色,皮肤和巩膜黄染等。成人感染后多起病较急,前期可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加重等情况。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对可能较复杂,但总体临床过程遵循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一般规律;对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可能病情进展相对更易出现严重情况,如原有慢性乙肝、丙肝等基础病的患者,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肝功能损害可能较无基础肝病者更严重。
病程发展:多数患者经过适当休息和一般对症治疗后,黄疸可逐渐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病程一般为2-4个月。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重型肝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
二、传播途径及易感染人群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污染的贝类等)、饮用被污染的水等。
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以及免疫系统相对不够成熟有关;另外,从事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的人群由于接触污染源的机会较多,相对更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而对于生活方式方面,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三、诊断与预防
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中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如抗-HAVIgM,其阳性是甲型肝炎病毒近期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等进行综合诊断。
预防:
-管理传染源:对甲型肝炎患者要早期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发病后3周,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给他人的机会。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如保障饮用水安全,对食品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管等;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易感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甲型肝炎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儿童接种疫苗时需根据儿童的年龄等情况按照免疫程序规范接种,老年人接种疫苗前需评估身体状况,有基础疾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