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查出什么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相关排查

(一)细菌感染

通过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等指标来初步判断。当发生细菌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总数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会相应增高。例如,在肺炎患者中,若为细菌感染导致,往往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这是因为细菌感染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促使骨髓释放更多的中性粒细胞到外周血中以对抗细菌。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细菌感染时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但判断时需结合患儿的具体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二)病毒感染

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会升高。比如常见的病毒性感冒,血常规检查中往往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主要依靠机体的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所以会出现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病毒感染时血常规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特点,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更为突出,但也需结合临床症状来准确判断。

二、血液系统疾病相关排查

(一)贫血

可通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等指标来诊断贫血及初步判断贫血类型。例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往往偏小;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偏大,同时可能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异常。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贫血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挑食、生长发育快等导致缺铁性贫血,而老年人可能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贫血。在排查贫血时,除了血常规外,还需进一步结合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相关检查来明确具体病因。

(二)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病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通常会有明显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可显著升高或降低,同时可能伴有红细胞、血小板的减少,且外周血中可能出现异常的白细胞形态。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检查往往显示白细胞数量严重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对于怀疑白血病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来确诊。不同年龄的人群白血病的类型有所差异,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成人则各类型白血病均有分布。

三、其他疾病相关排查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通过血常规体现异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有关,血常规的异常只是其中一个辅助诊断的指标,还需要结合自身抗体等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病情。不同性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可能存在差异,女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术后或创伤后的监测

在术后或创伤患者中,血常规检查可用于监测是否有感染及出血等情况。例如术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发生,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提示有出血风险。不同年龄和不同创伤程度的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儿童术后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感染时血常规变化可能更迅速,需要密切监测。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辅助检查手段,通过对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为多种疾病的初步诊断、病情监测等提供重要依据,但最终的疾病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