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狂躁症?

狂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以及幻觉、妄想、冲动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伤人、毁物或自杀等行为。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神经生化因素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心理社会因素如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缺乏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易激惹、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睡眠需求减少、食欲增加、性欲亢进、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受损、社交活动增多、鲁莽行为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史、精神检查等。需要与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鉴别。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物理治疗包括电抽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等。

预防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滥用药物等,对预防狂躁症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狂躁症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理解、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