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医咨询
哺乳期出现牙窟窿又痛又肿的情况,应尽快前往口腔科就诊。因为口腔科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专业评估,比如判断是龋齿引发的牙髓炎、根尖周炎,还是其他牙周组织的问题等。医生会考虑哺乳期这一特殊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和治疗手段,要向医生明确告知处于哺乳期,以便医生在选择诊疗方案时充分考量对哺乳的影响。
二、局部处理缓解疼痛
1.冲洗上药
如果是牙龈肿胀伴有牙窟窿的情况,医生可能会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对牙周局部进行冲洗,清除局部的食物残渣、炎性渗出物等,之后可能会放置一些有消炎作用的药物,如碘甘油等,起到局部消炎镇痛的作用。这是因为局部的炎症物质清除后能减轻肿胀和疼痛,且这类局部用药吸收入血的量很少,对哺乳影响较小。
2.开髓引流
要是牙窟窿是因为龋齿导致牙髓感染引发的剧烈疼痛,可能需要进行开髓引流操作,就是在牙齿上钻一个洞,让牙髓腔内的炎性渗出物引流出来,从而迅速缓解髓腔高压引起的疼痛。这一操作能有效减轻疼痛,而且开髓所用的器械等操作相对规范的话,对哺乳的影响不大。
三、日常护理要点
1.口腔清洁
保持口腔清洁至关重要。要坚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可选择软毛牙刷,按照巴氏刷牙法进行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也可以使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防止食物残渣在牙窟窿处堆积,加重炎症。因为口腔内细菌滋生会加重牙齿及周围组织的炎症,良好的口腔清洁能帮助控制炎症发展,减轻疼痛和肿胀。
2.饮食调整
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牙齿及牙龈,加重疼痛。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等,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牙龈的抵抗力,促进牙龈炎症的恢复。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有利于身体在哺乳期对抗炎症。
四、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温馨提示
哺乳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时期,用药需要谨慎。一般来说,能通过局部处理缓解的情况尽量不使用全身药物,但如果炎症较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选择对哺乳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此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并且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如腹泻、皮疹等。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休息不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炎症的恢复。另外,要保持心情舒畅,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