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药类
(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₂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或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管事件的复发风险。一般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存在多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和二级预防(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的人群)。但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严重肝肾疾病、出血倾向等人群需谨慎使用,儿童使用可能会增加瑞氏综合征风险,应避免使用。
2.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或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术后等情况。同样存在出血风险等禁忌证情况,如严重肝功能不全、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等患者禁用,儿童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确立,应慎用。
(二)他汀类药物
1.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防止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从而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适用于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活动性肝病患者等禁用,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研究,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
二、中药类
(一)活血化瘀类中药
1.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可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胸痹心痛等病症,对于冠心病、脑梗死等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孕妇慎用,因为其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会引起流产等风险,儿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重等情况谨慎使用。
2.银杏叶制剂:银杏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临床上常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如脑梗死恢复期、冠心病心绞痛等。对银杏叶制剂过敏者禁用,心力衰竭者、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