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在不同环境体外存活时间
在常温干燥塑料表面:新冠病毒可存活数天,有研究显示在20℃相对湿度40%-50%的干燥塑料表面,能存活2-3天左右。这是因为塑料表面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适合病毒的存活,其理化性质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病毒的结构完整性。
在常温潮湿物体表面:存活时间相对短一些,一般数小时到1天左右。潮湿环境可能会加速病毒的降解等过程,比如在常温潮湿的不锈钢表面,可能存活数小时至1天。潮湿环境下,水分等因素会影响病毒的外层结构,使其更容易受到破坏。
在常温液体中:存活时间因液体种类而异,在痰液等有机物中可能存活较长时间,比如在20℃的痰液中,新冠病毒能存活数天;而在清水中存活时间相对短,可能数小时内就会失去活性。有机物能为病毒提供一定的保护,维持其生存所需的一些条件,而清水缺乏这些保护因素。
温度对新冠病毒体外存活时间的影响
低温环境:在低温下,新冠病毒存活时间会延长。例如在0℃左右的环境中,在某些物体表面可能存活数天甚至更久。低温会降低病毒的活性和代谢速率,使其结构相对稳定,从而延长存活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材质在低温下对病毒存活的影响也不同,像在低温的玻璃表面,病毒存活时间可能与在低温塑料表面有所差异。
高温环境:随着温度升高,新冠病毒存活时间会缩短。当温度达到56℃以上一定时间时,比如56℃30分钟,就能有效灭活新冠病毒。高温会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等结构,使其失去感染活性。但不同物体材质在高温下对病毒灭活的速率也有差异,比如金属材质可能比纸质材质在相同高温下更能快速使病毒灭活。
不同人群需注意的防护要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在接触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环境时更易感染。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比如在外时尽量减少儿童用手触摸公共物品的表面,回家后要及时洗手等。因为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用手接触口鼻等部位,增加感染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在面对新冠病毒体外存活的情况时,要更加注意环境的清洁消毒,比如定期对老年人经常接触的家具表面、餐具等进行消毒,老年人活动的公共区域也需要保持清洁。因为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做好防护至关重要。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环境,加强居住环境的防护措施,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定期对住所进行消毒等。因为基础病史会影响身体对病毒感染的应对能力,所以更要严格防护。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也不能放松警惕,虽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好,但在接触公共环境时,也应注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及时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健康人群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共交通工具等,由于人员密集,存在病毒传播风险,所以要做好防护,降低感染几率。